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双争光荣榜

双争榜样 | 高会民:高压线上的舞者

2025-08-13 10:49:33 作者: 来源: 河北省文联

  开 栏 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强大道德力量,河北省文明办会同河北省文联联合推出《双争榜样》专栏。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我省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以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加以呈现。文明河北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高会民

  高会民,男,汉族,197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秦皇岛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输电检修二班班长。30年来始终奋战在电力检修一线,累计巡线8万多公里,完成近万次高压带电作业、百余条新建线路的验收任务,发现线路设备缺陷2000多项,处理缺陷上万次,保证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荣登2024年“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

高压线上的舞者

- 璧如 -

  1997年深冬,秦皇岛郊外的旷野输电线路杆塔孤兀矗立。高会民仰头凝望,喉结无声滚动,左手无意识摩挲腰间安全带的金属卡扣——这是他脱下海军蓝军装、披上电力工装的第三个年头。海军的浪花白记忆如昨,而铁塔的冷光正将他淬炼成新。从深海蛟龙到凌空行者,凛冽海风拨动命运的刻度,高会民的高空征途就此启程。

  一

  “第一次爬塔,腿肚子直打颤。”回忆起初登铁塔的窘态,高会民黝黑的面庞浮起苦笑。那次是一条线路上的防震锤位置偏移,需要爬上电线把它拽回原位。高会民见防震锤离高架塔也就2米左右,心想自己一米八的身高,趴在导线上再往前蹭一点就够了。可是一上塔,他就傻眼了,海军生涯铸就的钢筋铁骨,在四五十米的悬空中根本使不上劲儿,试了几次都无功而返。

  “别人能行,我凭啥不行?”军人那股不服输的倔强在胸腔点燃。从此,训练场成了他的专属战场,铁塔成了他的敌人。天未破晓,他已绑紧脚扣立于塔下,坚定的身躯在暗色中投影成无声的黑白影片。30米钢架,他不知疲倦地攀爬,从半小时到1分48秒,每一秒的突破都是汗水浇筑的勋章。盛夏正午,铁塔被晒得烫手,仿佛烧红的烙铁,可他仍坚持负重20斤攀爬,汗水如断线的珠子,顺着下巴滴落在水泥地上,很快又被灼热的地面蒸干。同事戏谑:“大兵哥,你这是跟铁塔拜把子?”他抹一把额头的盐水,咧嘴一笑:“塔是铁打的,人是肉长的,可我偏要驯服它!”

  30载春秋悄然流逝,这些铁塔和线路都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长期的一线实践,让他掌握了多项绝技——在一根高压导线上徒手出线8米,在两根高压导线上徒手出线20米——被同行们称赞为高压线上的“舞者”。

  凭借特有的勤奋与执着,他从一名普通的退伍兵,成长为秦皇岛供电公司唯一的高压带电作业高级技师。当人们问起“大师”是如何炼成的,高会民总是憨厚一笑。那上万次登塔、八千次作业便是响当当的答案:重复锻塑铁骨,汗水淬炼初心。

  二

  2004年的盛夏,城市像被放进了巨大蒸笼,燥热的空气在铁轨上方游荡。横跨京哈铁路的“电力动脉”此刻正发出危险的低吟。若断股导线坠落,将可能搭上下方的6条110千伏线路引发连环短路,或导线坠落铁轨酿成惨剧。

  高会民站在铁塔阴影里,仰望45米高空那道银白色的伤口。常年与紫外线交锋的皮肤粗糙黝黑,眼角细密的皱纹里嵌着盐粒般的汗珠,那是无数次眯眼观测线路留下的刻痕。“我来。”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果决。

  绝缘软梯挂上导线,安全距离只容一人侧身而上。高会民的脚尖刚踏上晃荡的梯阶,整个人便随软梯在热浪中画出一道危险的弧线。他的指节抠进绝缘绳结,青筋顺着手臂蜿蜒,每一寸肌肉都在与离心力角力。当终于贴近故障点时,却发现导线竟然有三处断股。此刻,断股的导线正随着气流发出细碎的蜂鸣。他探手去握缠绕工具,但悬空的身体如浮萍,一次次发力都化作徒劳的晃动。

  紧要关头,他想起在深海潜水时保持平衡的诀窍,将身体伏贴在导线之上,像候鸟收拢羽翼,同时,双手如铁钳般扣住预绞丝,紧紧压在断股处,缠绕条以毫米为单位推进,每一次转身都带动软梯在空中无规律地摇摆。地面50双眼睛追随着这个高空舞者,看他在导线与软梯间织就安全的经纬。六个小时后,当他踩着夕阳的余晖落地,工装早已被汗水浸成深蓝的地图,脸上满是疲惫。

  “高空作业时间越长,风险越高,自己才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想办法改变。”高会民瘫坐在铁塔下的阴影里,眼神中透着不甘与顽强,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工具边缘,仿佛要从上面找到突破口。

  此后的日子,办公室的台灯总比星光醒得更早。高中学历的他埋首图书馆查阅资料,绘图桌上的草图摞成小山,有的被红笔改得面目全非,有的边缘还留着指甲掐出的折痕;十几个木质模型在地面排成方阵,80厘米厚的笔记本里,蓝黑墨水记录着上万次试验的数据,每一道涂改都是与失败的对话。深夜,电视里工地塔吊的伸缩臂忽明忽暗,他望着阳台上的升降衣架突然跃起。妻子惊醒,看见他在阳台举着衣架比画线路弧度,月光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极了皮影戏里的匠人,专注而执着。

  当第一架滑动平梯诞生时,晨曦早已爬上高会民熬红的双眼。这个由角钢骨架与绝缘滑轨组成的装置,好似一条锃亮的栈道,即将架设在高压导线的“悬崖”之上。试用那天,工友坐在平梯上稳如履地,赞叹声惊飞一群麻雀。这项发明让抢修效率跃升三倍,为高空作业上了双重保险。

  还有一件“神器”——“大螃蟹”,历经八年打磨,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填补了国内输电线路异物清除的空白。

  当城市的灯火在暮色中次第亮起,高会民常坐在检修车的顶盖上,看滑动平梯在导线间划出流畅的弧线,听“大螃蟹”清除异物时清脆的咔嚓声。这些以守护安全为根脉的发明创造,如同他亲手栽种的树木,在电网的森林里渐渐枝繁叶茂。

  三

  高会民常说:“创新不是独舞,是银线上的群英会。”以高会民为带头人,由13个创新工作室组成的“秦电创客联盟”,此刻正在研讨课题。当某工作室提到电缆井防护的行业痛点时,他突然眯起眼睛:“这不只是一个井口的事儿,是整个地下管网的病啊。负责地面防护和地下施工的几个工作室该做一个综合课题,共同攻坚。”话音未落,粉笔在黑板上折断,白灰簌簌落在他磨破的工装上。

  得让每个井口都长出眼睛和筋骨!灵感在脑海中翻涌,顺着烟熏的指节,在绘图纸上汇聚成一张张机械结构图。攻关的夜比电缆井更深。试验场地上,高会民裹着军大衣蹲在井边,盯着报警器屏幕上不稳定的数据。他抓起扳手卸开外壳,冻僵的手指被螺丝划破,血珠渗进电路板纹路,蜿蜒成一张赤红的蛛网。“师傅,我来!”徒弟欲夺工具,却被他挡开,“这点伤算啥?当年在海底打捞沉船,可比这凶险十倍呢!”徒弟们盯着他手背上暴起的青筋,忽然想起高会民那句口头禅,“搞创新,得先把自己逼到绝路”。

  2020年,谷雨时节,锦江公园的樱花落在实验井口。高会民按下手机APP的瞬间,多功能绝缘梯如两条银蟒潜入黑暗,LED灯光刺破井底的死水,将浑浊的水面照成流动的琥珀。当手机跳出“氧气含量20.3%,水位12cm,安全等级A”的绿色信号,他蹲下身,用拇指抹掉设备上的泥点,像抚摸久别重逢的战友。百余次失败的试验数据在抽屉里泛黄,而此刻的春风,正掀起他藏蓝制服的衣角,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海魂衫——那是他从未褪下的底色。

  荣誉架上,“河北省技术创新一等奖”的奖杯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而他的目光早已越过奖杯,望向更深处,“得把这‘安全万能梯’装进煤矿,装进市政工程……”

  每月的“创客夜话”,年轻人总如星子般围聚。高会民捧着掉漆的保温杯,讲起带电作业钳的改良史:“当年蹲在塔上画草图,一蹲就是一天,下来时连裤子都锈成了红袍……”笑声未落,他忽而正色道,“记住!创新不是天才的灵光,是普通人用血汗熬成的灯油。”

  这“灯油”确乎点亮了星河。充满热忱的优秀年轻人不断涌现,连续获公司职工创新创效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省市青年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一座座奖杯静静地映射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也映射着电力事业的未来。

  19项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秦电创客联盟”的这些数字背后,是深夜里不熄的台灯,是试验场上冻僵的手指,是无数次失败后依然滚烫的热望。

  霜晨,高会民立于南山训练塔下仰观银线纵横。安全帽檐的阴影里,皱纹已爬上眼角,可那眸光仍似淬火的钢,灼亮得能点燃晨雾。风掠过铁塔,他粗糙的掌心抚过塔基——那里,新入职的徒弟正系紧脚扣,身影与三十年前的他渐渐重合……

  作者 璧如

  璧如,河北省作协理事、秦皇岛市作协副主席,作品见于《长城》《长江文艺》《天津文学》等刊。

关键词:双争榜样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