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栏 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强大道德力量,河北省文明办会同河北省文联联合推出《双争榜样》专栏。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我省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以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加以呈现。文明河北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王博威

王博威,男,1990年12月出生,涿州市宇坤申通快递有限公司快递员。为方便快递小哥、外卖员等休息、充电,涿州申通快递在营业厅开辟出一方天地,成立了“暖蜂驿站”,王博威主动担起“站长”一职,带领团队为户外奔波的同行们提供暖心服务。曾获河北省“冀青之星”荣誉称号。荣登2024年“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
知心小哥王博威
- 花雨 -
一
元宵节,时令虽已立春,但涿州的天气依然寒风刺骨。
王博威从闹铃的叫声中醒来。因为比平日提前了半个小时,倦意让他好半天才从床上爬起来。
妻子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地问:“咋这么早?”
王博威说:“今天元宵节,得让在寒风里干活的人吃上一口热乎乎的汤圆。”
妻子范晓营早已习惯了王博威的生活作息。早起是王博威的标配。从2017年入职涿州申通快递,王博威就不知道六点以后的床铺是啥样子。
今天提前半小时,是因为107国道东侧的“暖蜂驿站”在等他“开张”。暖蜂驿站不是一家饭店或早餐摊。它是涿州申通快递大厅一个小小的角落,抑或整个大厅都是暖蜂驿站。按王博威的解释,暖蜂是勤劳的小蜜蜂,是对整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外卖员的爱称,驿站是歇息、充电、让漂泊在外的人得到温暖的地方。
暖蜂驿站的发展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2014年夏天,它破土于快递小哥的一次提议:在外奔波一天,回来有冰水喝就好了。于是,申通快递的大厅里出现了一台冰柜,开始只是本公司的快递员拿水喝,慢慢其他公司的快递小哥来了,再后来,延伸到所有的户外劳动者。
2016年,一位爱心人士到申通快递大厅邮寄捐赠给新疆贫困地区的几包衣服。这次普通的邮寄,激发了快递人的爱心。他们走街串巷了解到,当地也需要这样的捐赠。于是,“爱心衣架”诞生了。
这些衣架和别处的衣架没什么不同,但放在涿州申通快递门前就有了别样的意义。他们把穿不着的衣服收集来,洗净消毒晾干后,挂在27个代理点门前的衣架上,等候需要它们的人取用。
王博威就是在这时加入申通的。从此,爱心衣架多了一个主心骨和辛勤照护它的人。
在申通大厅门外,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暮色四合中,一个身影在衣架旁时而弯腰时而站起,他的手抚过衣架上的衣服,像一个园丁用目光扫过每一株花草。
王博威常用下班后的时间整理衣架:把散乱了的重新放整齐,空缺的衣架挂上清洁好的衣服,把收集到的衣物消毒熨烫……
王博威记得那个冬日的黄昏,雪粒打在头盔上,唰唰作响。送完当天的快递,他没有回家,骑着电动车回到快递大厅。他要查看门外的爱心衣架上是否还有御寒衣物,天气越不好,他就越惦记那些在风雪中奔跑的人。
一个穿黄马甲的老汉来到衣架旁。他是附近街道的清洁工,因出门穿得少,天气骤寒,来寻一件羽绒服。王博威把冻得瑟瑟发抖的老人让到店里,给他倒了一杯热水,然后把一件刚刚消过毒还热乎乎的羽绒服披在老人身上。
路灯次第亮了。望着隐入风雪中的老人,王博威的双眼湿润起来。他想起当天下午一个客户送给他的暖手宝。电话那端说:东西不用送了,就是送给您的,天气太冷了,你辛苦了。他又想起前天中午送件时一个客户对他的咒骂,原因是惊扰了客户的休息。霹雳一般的咒骂声,声声砸进他的心里,让他好几天打不起精神。
此时,望着风雪中的老人,他的内心犹如飓风过境。人情冷暖的不同际遇让他思考:社会到底需要什么?他喜欢送快递时目送他离开的眼睛;喜欢大冷天邀请他进门喝杯热水再走的笑脸;喜欢人与人的真诚相处;喜欢被爱包裹的融融情谊……
那个有风雪的黄昏,坐在申通快递大厅的王博威想明白了一件事情。温暖的瞬间总会驱走阴霾,给人带来希望和幸福感。他因此想做一个传递者——让爱的火苗燃遍每一个角落。
王博威对下班后的“事业”倾注得越来越多了。用他的话说,就是观察、思考、时间和行动。比如,“爱心冰柜”是针对夏季的需求,冬天,户外劳动者更需要一杯冒着热气的茶;“双十一”,快递小哥忙得连饭也顾不得吃,装冷饮的冰箱需要塞满方便面和其他一些简餐;每天四五点钟就开始在寒风中劳动的清洁工,他们需要一碗热乎乎的粥来御寒。
一点一滴,王博威和同事一起,像蜜蜂筑巢,增添着快递大厅属于“爱”的内容。王博威自动担任站长,但这个站长和金钱利益无关,它只关乎责任和付出。
走进涿州申通快递大厅,在“工会服务驿站”的牌匾下,几行醒目的大字:“累了来歇脚”“渴了来喝水”“没电来充电”“饭凉来加热”。牌匾下的柜子上摆着常用药品、血压计、微波炉、充电宝、打气筒和留言本,一台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位于窗台的一侧,怕人们看不到,上方又做了一块醒目的标识。
王博威早到公司半个多小时,他煮了汤圆。当把冒着热气的汤圆端到大厅时,陆续有帽子上沾满霜花的人来到大厅。万家团圆的日子,他们是早起的鸟儿,唤醒城市洁净的一天。城市需要他们,他们需要这碗热乎乎的汤圆。
二
王博威入职申通快递时,他的妻子也在申通工作,做话务员。他两人一起,本以为可以“朝朝执手沐晨曦,暮暮凭肩数晚星”了,但范晓营发现,他俩连在一起吃顿饭的时间都很难得。往往是,范晓营在家照顾两个孩子起床、吃饭、送去学校和幼儿园,王博威早已去单位照顾他的“暖蜂驿站”了。范晓营并没有多少怨言。当初她看上的,不正是他的爱心、细心、仁义和善良吗?
刚刚入职,王博威跟着老师傅送快递。电动车载着他的身体像风那样奔跑,他的大脑也像风那样运转。他发现,快递员的走街串巷是在和时间赛跑。一段时间后,他还发现,他们的骑行线路总是绕来绕去。他开始根据地图画路线图,并形成了一条用时最短、最便捷的骑行线路。按这条线路送件,比平日节省大约二十分钟。
可不要小看这二十分钟。每天的二十分钟,放在一周就是两个小时,放在一个月就是六十个小时,一年呢?两年呢?在路上疾驰的成年累月呢?这二十分钟为恨不得把时间掰成八瓣的快递员提供了很多便捷。
谁说送快递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它同样需要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王博威把他的路线图分享出来。所有人都震惊了。他们一直都是这么送的。当大家把目光转向个子不高、浓眉大眼的王博威时,他脸红了——如同自己走路,他只是找了最方便的路而已。从此,公司多了一个大脑。出港进港的数据、总部下发的考核条例等,只要经过王博威的大脑,人们就弄得明明白白、顺顺当当的。同事说他“脑子活”“执行力强”,但他不以为然。他说他只是做了一名快递员应该做的事。
王博威其实是一个瘦弱的人。加入申通之前,他连千斤顶都不会用,但现在却成了同事眼中的“大拿”。
之所以称他为“大拿”,是因为不管公事私事,只要打电话给王博威,他总能想办法解决或助一臂之力。比如,某个夜半时分,正要休息的王博威接到一个电话,说快递车坏在半路,没有任何推辞,他会立刻赶往现场;某个快递员和客户有了纠纷,遭到投诉,他会立刻前去调解;同事家人生病住院,他也会像照顾自己家人一样,跟着忙前忙后……
范晓营很佩服丈夫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但对他不顾时间、天气和身体状况去做“分外”的事,偶有微词。
王博威温和地说,如果我遇到了这事,你怎么想?
我怎么想,还不是希望有人帮你!
两人相视笑了。
2024年腊月二十五,晚上王博威接到一个同事的电话,电话里说在山西老家的母亲突发疾病,但那个时间点,车票都买不到了。空气霎时凝固了。王博威想起自己的母亲,他把脸转向一边的妻子。
妻子说,以心比心,路上要慢点。
王博威的心踏实下来。他喊上徒弟梅天强,拉上同事就往山西赶。茫茫黑夜中,400公里高速路,似一条闪亮璀璨的星带,一头连着母亲,一头连着儿子。当他和徒弟梅天强第二天清晨返回涿州时,东方的楼群正被一抹朝霞染红。
范晓营还提起一件事。某个晚上,王博威忙完单位的事回到家,换上拖鞋呆呆地在沙发上坐了一阵儿,自言自语地说,不行,我得给他打个电话。
范晓营问,谁?啥事?
王博威没有应声,兀自拿着手机走到黑洞洞的窗边。窗户那端响起王博威低低的声音:今天下午看你状态不对,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大家都看得见,偶尔出点错,被客户投诉是正常的。这不是你的问题,不要一时委屈就灰心,你背后还有公司、有团队,还有我们。互相搭把手,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王博威的话真诚动人,坐在沙发上的范晓营被感动了。她觉得丈夫高大且值得信任,灯光打在他的头顶,晕染起一层暖色的光。
同事说,心里有什么事想不开了,就找王博威聊一聊,因为他是他们的“知心小哥”。
三
2023年夏天,王博威和梅天强去翡翠城小区送快递。一到小区,就听见门口停车场尖锐的汽车喇叭声。
正是午后。那天,天气很热,知了在空中高声鸣叫,蝉声和喇叭声混搅在一起,让王博威的心骤然紧张起来。
他对梅天强说,不好,这喇叭有事,我得去看看。
他把件儿交给梅天强送,一人去停车场查看。在尖声鸣叫的汽车上,王博威看到一个人趴在方向盘上,脸色蜡黄,烂醉如泥。幸运的是,那人用最后的觉醒摁响了救命的汽车喇叭。
王博威没有多想。他打了120,又去旁边的小店买回几瓶矿泉水,一口口喂给那人喝。车里的温度让没有来得及摘头盔的王博威感觉像进了炼铁炉,酒气和呕吐的秽物结合成巨大的冲击波让他几次要吐出来,但他强忍不适,细心地照料面前的陌生人。
后来,有人问他,照顾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那人若有三长两短,不怕被讹吗?
王博威也感到后怕。是的,好人难做,因为做好人而惹上是非,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但,因此就选择漠视吗?他像往常那样做了角色置换,得出的结论是,下次遇到类似的事,还要管。
王博威是涿州申通公司的团支部书记,在爱心公益的事业上,并不是一人在行动。他带领公司青年职工,像一群小蜜蜂那样,穿梭在大街小巷,把温暖的星光播撒到社区、角落。看到跌倒的老人,他们扶起来;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他们及时张开带着汗渍的双手;看到客户门口有垃圾存放,他们顺手把垃圾带走扔进垃圾箱……王博威还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访慰问特殊家庭,短短几年,他们的足迹踏遍涿州300个行政村,20多个社区,400多户家庭。
四
逢节假日,涿州高官庄村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总是缠着奶奶去街口玩耍。说是玩耍,奶奶心里很清楚,孙女在等王博威一家人。
小女孩是不幸的。父母因患有精神疾病被强制住院治疗,她跟着年迈的奶奶艰难度日,但她又是幸运的,她遇到了王博威一家人。
范晓营在慰问贫困户时,偶然得知小女孩的情况,她回家讲给王博威听,王博威半天没说话。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他,更懂得没有健全家庭的孩子内心的破碎。
王博威1990年出生于涿州市松林店镇楼桑庙村,父母在他幼时离异,单亲家庭长大,内心深处总有一抹散不开的云。幸运的是,他的母亲善良勇敢,常给他讲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教他辨善与恶、是与非。随着年龄渐长,王博威发现,那些根植于内心深处的道德基因已成为他血液中的一部分。
与妻子商量后,他们决定做小女孩的“爱心爸妈”:利用节假日,去看望、陪伴孩子,让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健全的爱。
这是王博威夫妻“爱心爸妈”的开端。此后的日子,他们也成为了另外四个孩子的“爸妈”。孩子们的家庭状况各不相同,有的是孤儿,有的父母身体有残疾或患有疾病。他们要给孩子们一束光,用爱的火种照亮他们荒芜的心田。
他们在看望这几个孩子时,时常带上自家两个女儿。那是大家庭最欢乐的时刻。“父母”两个忙来忙去,洗洗涮涮,清扫屋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两个女儿和“兄弟姐妹”一起,玩游戏、踢毽子、讲故事……
作为丈夫和父亲,王博威其实是愧疚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一头儿花得多了,另一头儿就花得少了。但妻子范晓营体谅他。她说,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对家庭也是负责任的。
上小学的大女儿曾写过一篇作文《我的“超人”爸爸》。文中,她写道:“我问爸爸为什么这么累还要坚持?他摸着我的头说:‘大家都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我真为这样的爸爸感到骄傲,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勤劳又有爱心的人!”
作者 花雨

本名李秀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散文选刊》《河北日报》《长城》《散文百家》等。有作品上榜河北文学排行榜小说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