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双争光荣榜

双争榜样 | 李霞莉:点亮心灵之灯

2025-07-30 10:41:27 作者: 来源: 纵览新闻

  开 栏 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强大道德力量,河北省文明办会同河北省文联联合推出《双争榜样》专栏。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我省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以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加以呈现。文明河北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李霞莉 

  李霞莉,女,197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河间市第一中学教师。李霞莉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多年,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和课程,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截至目前,共为全市青少年提供个体咨询10000余人次。李霞莉面向校外学生、家长、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60余场,2000余人次受益。曾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爱心代理妈妈”、沧州市优秀家长学校教师、沧州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河间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荣登2024年“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

  点亮心灵之灯

  - 徐德泉 -

  草长莺飞,春和景明。驱车前往河间市的路上,透过车窗望去,大地上的绿与红,一派盎然春意,冀东平原如一幅油彩未干的图画。

  下高速,上国道,进市区,在城垣东路行驶几分钟,便到了此行目的地——河间市第一中学。在校门口便见到了让人满怀敬意的李霞莉老师。

  一桌两椅,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学科

  河间一中办学历史悠久,旧为瀛州书院,1991年改称河北省河间市第一中学。光阴荏苒,人事倥偬,岁月峥嵘。经过百多年的治学求索,教育教学质量在河间已是业界翘楚。1999年,河间一中首开先河,在全市教育界打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枪。

  恰逢此时,李霞莉刚从河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正欲扬手奋臂,干一番事业,便报名参加了学校招考。在校方千挑万选中,她过五关,斩六将入职河间一中,成了该校第一位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然而,当她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到学校报到,以为可以像别的老师那样,每天携带教案,步态豪迈走上讲台,带着学生遨游知识海洋时,才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尚未开启,没有老师,没有教材,没有办公室场所,更没有教学设施,空白如一张白纸。

  本来李霞莉刚刚走出象牙塔,还是一脸嫩青的书生气,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突然转换,已经让她有些措手不及。现在又要面对一切为“零”的局面,李霞莉感到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一朵未开的梦想之花。她说:“在大学主要是背书本,学理论,现在要将书本理论变成具体教学实践,而且当时也没有可参照的办学案例,我有些茫然无助,不知从何处下手。”一时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

  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零”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人的胆识。强者,在它面前映出的是飒爽英姿;弱者,在它面前映出的是满面愁容。在困难面前,李霞莉没有畏葸不前,而是选择了激流勇进。

  万事开头难。李霞莉根据自己在大学学习的环境,模拟建起自己的“阵地”。她在学校办公区挑选了一间较偏僻的办公室,准备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在门上大大方方贴上了“心理咨询室”的标识,就这样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学科。

  “梦想是开花的人生,要以积极的态度把梦想变成实实在在的阶段性目标和瞩意高远的长远目标。”李霞莉说。上班时,她精心准备,想热情迎接学生来访。可那时学校连许多老师都不知心理咨询是干什么,学生们更是不知所以。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心理有问题,才去找李老师,如同生病了去找校医一样;有的还传言:千万不要与心理老师接触,她能洞察你的内心世界,普通人在她眼里会变成一个“玻璃人”,没有个人私密可言,虽是捕风捉影之事,但传得言之凿凿,沸沸扬扬。李霞莉的“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怎么办?李霞莉没有停下脚步。她首先想到的是要师生们先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讲清心理健康的益处。于是,她摸着石头过河,用所学知识,自制了多种宣传页在学校四处发放。同时她主动走向学生,每周轮流给各班级学生上心理课,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主题的课程。深入浅出,情真意切地讲解,为学生们打开了新的知识之窗,使学生们逐渐认识到不是心理有问题才关注心理健康。从此,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就像一股和煦的春风在河间一中校园悄然吹拂。

  今天,河间一中已建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李霞莉指导学校76位老师考取了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证。她还编撰了《河间一中心理健康手册》,让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全覆盖。

  二十六年,接受一万多人次咨询

  跟随李霞莉走进一间心理咨询室,看到墙上挂了几幅画,画面非常有艺术质感,充满了青春飞扬的朝气。咨询室陈设虽然简单,但色调和环境显然经过缜密构思,是那样的温馨而雅致,让人感到有种暖融融的东西包围着你。这种氛围特别让人放松、释然、舒畅,坐在屋里任何一处都感到与他人距离适度,模式融洽,自然而然生出一种想与人分享生命中的体验和真实的感觉。

  李霞莉说:“心理咨询室,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心灵共振。一切面具、防备及其相互间的障碍都会在共振中被扔弃,内心情感的交流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聚会,是一颗心向另一颗心的涓涓细流;它会拉近两颗心的距离,产生倾诉者和倾听者之间的共鸣,了解个人以外的苦难、幸福、秘密……并引起同频共振。”

  李霞莉说最初咨询室特别简陋,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来了学生,与之相向而坐,那情景会让人感觉走进了审讯室,让人紧张。触景生情,李霞莉讲起了第一次接受学生咨询的故事。

  学生叫小宇(化名),是一名高三在校生,平日里成绩优异,可就在临近高考前,出现了严重的焦虑状况。那天,当他踏入咨询室时,眼睛不敢与人对视,眼神像只蹦蹦跳跳的兔子躲躲闪闪,双手不受控制地揪着衣角,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亲切地叫他坐下,询问他需要什么帮助。问了两次都没有回应,沉默良久,他才战战兢兢说道:“老师,我真的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每次一坐到考场上,紧张就像潮水一样袭来,瞬间就让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好害怕即将到来的高考,如果高考失利,会毁了自己的未来,害怕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李霞莉一边专注地倾听着小宇述说,一边探寻化解小宇内心煎熬挣扎的方法。她熟练地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耐心地帮助小宇剖析高考的认知偏差。她引导小宇说,高考只是人生中一次经历,不是人生的全部,成功当然重要,如果高考失利,人生依然要继续,有的高考失利者后来也活出了功成名就,所以高考没什么可怕。

  李霞莉接着耐心地说,失败了我们追悔和检视失败的原因时潸然泪下,其实我们看到有的失败者,他们坦然一笑,让人肃然起敬。因为在坚强的一笑之后,内心重获了追求成功的信心和勇气,那是一种可敬的风度,我们从另一面看到人性的坚强。

  情之殷殷溢于言表,语重心长之词,娓娓道来,举重若轻,有如融化的钢水,却不失本身重量。经过三个多小时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小宇释然地走出了咨询室。看到他转身瞬间,身体透出坚定,李霞莉感到了职业的高尚。

  在后续的日子里,李霞莉如同一位坚定不移的引路人,每周都会雷打不动地与小宇进行深入的交流。小宇不再一味地将高考视为决定命运的唯一关卡。学习时,他会主动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复习。

  李霞莉深知家庭环境对小宇的影响至关重要。于是,她主动与小宇的父母取得联系,进行了多次深入的沟通。她细致地指导小宇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度施压。小宇父母在李霞莉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改变与小宇的相处方式,给予他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终于,小宇从容地走进了高考考场,被一所理想的大学录取。上大学之后,小宇写信给李霞莉,称李老师是他生命的灯塔。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个人力量真正强大的力量,需要独立的人格,坚韧的品质,需要维护个人的自由,从而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的自由,我们不回避一个人,或者说一代未成年人精神安顿的问题。面对他们的世界,我们觉得“成人不宜”的事多。在青少年这个年龄段,不能以管家、管国、管社会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教化他们,希望他们心中充满灵动。至于长大了,他们应有他们一代人的痛和爱,简言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面对一代稚气未脱的未成年人,我们激励他们,修正他们,抚养他们,关爱他们,让他们以健康的心理成长,这是情理之事。

  在李霞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二十六年里,她帮助迷茫少年走出困境,安抚学生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提高学生战胜学习焦虑的勇气,尽心尽力修复家庭的亲子关系,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为此,她是想尽了办法,操碎了心。二十六年,她提供了10000余人次义务个体心理健康咨询。是她让那些迷失自我的孩子们走上了人生正轨,破茧而出化蛹成蝶。

  10000,这个数字里凝聚了李霞莉多少心血、智慧和意志,饱含了她多少悲与喜、苦与甜,不难看出她为此付出的辛勤汗水,个中甘苦只有她自己知道。为了这10000余人的心理健康,她需要想多少办法,说多少话,做多少事。毫无疑问,正是这看似枯燥的数字,彰显了李霞莉的激情与梦想。

  推而广之,为更多人心理健康护航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主要通过观察人类的行为、表情来描述、解释和预测其心理活动。

  未成年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处于成长阶段、可塑性强。未成年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未成年时期是一个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时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争夺期,是一个需要塑造、教育、保护的时期。未成年人的成长,除了自身主观原因外,客观外界环境的好坏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对于未成年人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十六年来,李霞莉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对省市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她从不缺席,参加北京大学第六人民医院唐登华主讲的系统式家庭治疗专业培训,以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专业培训,掌握了沙盘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催眠疗法等技能。

  “在学习和培训过程中,我增长了很多见识,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同行,也学到了很多技能。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们走出阴霾,助力他们走上理想中的道路,实现自己的目标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李霞莉说。

  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使李霞莉拓宽了视野,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2014年,河间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成立,李霞莉一直负责这项工作。为了更好地提供便民心理服务,她经常利用寒暑假,在社区、学校等地义务开展讲座。目前,李霞莉面向校外学生、家长、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义务讲座60多场,受益2000余人。

  在市妇联的组织下,李霞莉到某乡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讲。一名女生听完她的讲座后,勇敢讲出了自己长期遭受校园霸凌,内心极度恐惧和自卑,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的事。李霞莉听后,立即用专业的心理疏导技巧帮助她缓解紧张与恐惧,之后,联合该校老师,对霸凌事件展开调查处理,同时持续为这名女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2022年李霞莉下乡支教期间,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她克服重重困难,印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讲活动。农村孩子们的生活情况比较复杂,许多孩子因家庭关系紧张或者父母外出打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在支教过程中,李霞莉注意到一个叫小明(化名)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性格十分孤僻。李霞莉经常找小明聊天,给予他关心和鼓励,并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同时,李霞莉积极联系小明父母,让他们多与孩子沟通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逐渐开朗起来,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学期结束时,小明拉着李霞莉的手说:“老师,您就像我的亲人,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帮助别人。”看着小明的改变,李霞莉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化成了两个字“值得”。

  2023年,瀛洲路社区组织了一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座结束后,一对夫妻找到李霞莉,满脸愁容。他们表示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与他们冲突不断,家庭氛围十分压抑。后来,李霞莉为他们提供了家庭心理咨询服务,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想法和感受,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沟通方式不当。李霞莉为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家庭沟通改善计划,指导夫妻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及孩子如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家庭氛围有了明显改善。在一次回访中,孩子的母亲激动地说:“以前家里总是吵吵闹闹,现在我们能心平气和地交流了,真的很感谢您的帮助。”孩子也表示:“现在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多了,感觉家里又充满了温暖。”李霞莉看到这个家庭从矛盾重重到和睦融洽,心中满是感动。

  二十六年,李霞莉用坚实的生命与智慧之线,将人生的水晶和翡翠贯串起来,挂在心灵的殿堂上,这犹如在那些正处人生特殊阶段的未成年人迷惘的内心深处点燃了心灵之灯。她曾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爱心代理妈妈”、沧州市优秀家长学校教师、河间十大杰出青年。这也正是她的青春标志和骄傲。

  作者 徐德泉

  徐德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花城》《中国报告文学》《青年文学》《杨子江诗刊》《星火》等。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风云之路》《黄金心》等六部。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转载。多篇作品入选年度选本。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关键词:双争光荣榜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