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双争光荣榜

双争榜样 | 刘素青:在“雨花家”午餐

2025-07-23 15:26:44 作者: 来源: 河北省文联

  开 栏 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强大道德力量,河北省文明办会同河北省文联联合推出《双争榜样》专栏。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我省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以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加以呈现。文明河北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刘素青

  刘素青,女,1963年2月出生,献县雨花敬老服务中心负责人。2017年5月21日发起献县第一家免费素食餐厅“雨花敬老服务中心”并担任主要负责人。八年来,中心义务供餐 40多万人次,受益群众 60万人次,已成为180余位空巢、孤寡老人和十几位义工老人心中“温暖的家”。刘素青荣登2024年“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

在“雨花家”午餐

- 高海涛 -

  对刘素青来说,2017年5月21日是个特别的日子。那一天,她发起创立的献县雨花敬老服务中心,开始对空巢、孤寡老人免费供应午餐。她的人生轨迹就这样开始改变。

  刘素青与她的团队,用爱心在献县搭建起一个“雨花家”。八年来,义工老人们每天六点钟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洗菜、择菜、炒菜、炖菜,为其他空巢、孤寡老人准备那一顿美味的饭菜。

  八年来,“雨花家”累计义务供餐40多万人次,受益群众60万人次,成为180余位孤寡老人和十几位义工老人“温暖的家”。

  一

  “雨花家”在献县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这与刘素青的幼年生活息息相关。她出生在“献县四十八村”,但家庭条件相对宽裕,一家人常常接济周围的街坊邻里。她姥爷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心怀仁术,无论病人贫穷还是富有,总是先竭尽全力治好病再说。母亲常常向她讲述两千八百人捐资修献县单桥的故事。“善”念,悄悄种在她的心里。

  2013年,刘素青退休后,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加入了献县文明志愿者协会。本来,一顿午餐,在刘素青的意识里是无须费心的小事。可她在志愿服务中发现,对于一位孤寡老人,吃好一顿午餐竟是个难题:腿脚不便,莫说提袋面上楼,就连上街买个菜都难;即便有儿女,中午无法回家,老人独自一人,这顿午饭也只能凑合。

  看在眼里,想在心中。2017年春节前夕,从一位来献县义写“福”字的文艺志愿者那里,刘素青得知石家庄有个敬老中心,免费为孤寡老人供午餐。她怀揣着学习的心态,前往那里当了几天义工,并带回了整套管理方案。随后,她与韩书堂等十几人一拍即合,决定成立献县第一家素食公益餐厅——雨花敬老服务中心。

  筹备过程中,诸多琐碎繁杂的事务都需要刘素青亲力亲为。过了春节,她和伙伴们走遍半个县城,寻到乐寿大街的一处五百多平方米的小庭院,开始装修。其他几位发起人各有事务缠身,无法分身帮忙,大多时候,只有刘素青一个人在工地,监督装修进度,为工人们准备饭菜。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刘素青的体重减了近五公斤。看着装修完,炉灶、厨具、消毒柜、桌椅、空调等齐备的服务中心,盯着刚刚挂上墙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刘素青的累,一下子释放了出来。她独自坐在餐厅里,老伴的话在她耳畔响起:“这么大年纪了,何必如此操劳!我朋友们都说你魔怔了,有福不会享。”刘素青不由自主地落下了委屈的眼泪。

  “青姨!”这时,餐厅外有人在喊刘素青,她连忙擦干眼泪,起身相迎。是小翠、王彬和凤影,小翠和王彬是残疾人,凤影是雨花的志愿者。

  王彬说:“青姨,明天是‘全国助残日’,我们打算搞个活动,有人捐了五十碗面条,我们租好了桌凳,活动结束后在广场吃饭。”

  刘素青说:“傻孩子,这天也热了,在广场吃午饭可不行,咱们这里收拾得差不多了,活动结束后,就来咱‘雨花家’吃。”三人听后,满心欢喜。

  次日,刘素青召集志愿者,大家一起炒了菜、蒸了豆包、煮了面条。就这样,“雨花家”首次供餐,迎来的是八十多名残疾人。志愿者被现场残疾人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感动,而残疾人坚韧不拔的品格,也更加坚定了刘素青做好雨花敬老服务中心的决心。

  二

  “高卫东五元、张淑萍五元、韩江两元、刘素青三元……”每天早晨一睁眼,刘素青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爱心群,收“日捐”并回复。下午,刘素青再把一天的捐款捐物、堂食人数、送餐带餐人数、义工人数等,一并做好表,发到群里。

  第一次到访“雨花家”,正逢午餐时间,细数之下共有九十多人就餐,而成本只有一百元,米面油都由爱心人士捐赠,荠菜、蒲公英、曲曲菜、榆钱等由义工们采集来,不但不花钱,还补气生津。“雨花家”前面有集日、菜市场,只要“雨花家”买菜,摊主都会给他们优惠,有时摊主还会给“雨花家”捐赠。

  有人捐款捐物给“雨花家”,刘素青就把捐赠场面拍下来,发到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制成美篇、微信公众号等。还把义工们的感人的故事写出来,发出去。

  刘素青在《秀姐》中写道:

  秀姐叫韩立秀,家住乐寿镇北街村,今年七十三岁了,在家是贤妻良母,孝顺的儿媳妇。来过“雨花家”的人,没有不知道秀姐的,公认的大姐大……

  在我心中,秀姐是我的“保护神”、梦寐以求的好大姐……我虽比秀姐小十岁,可身体状况远不如秀姐,秀姐无怨无悔地把“雨花家”的重任担当了下来:买菜、做饭、前厅、后厨、送饭、打饭,里里外外操心受累……

  老义工卢金花老人摔伤了站不起来,自己做不了饭,儿子在外打工,秀姐知道后,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给老人送饭的重任,一晃六年多了,只要老人需要,秀姐骑着电动三轮车,顶严寒、冒酷暑,风雨无阻,把暖心暖胃的包子、花卷、糖包、枣卷子送到卢金花的手中……

  还有一篇《“雨花家”的“定盘星”与“压舱石”》:

  吕俊英老师,一位已届古稀之年的退休教师,七年投身“雨花家”,始终保持着谦逊与低调,不言辛劳,不计回报。日常中,吕俊英老师总是那个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无论报表的整理、照片的拍摄,还是账务的记录,一旦有人缺席,她便会接过重任……

  如今,“雨花家”的十九名义工,最小的六十三岁,最大的九十六岁,平均年龄七十五岁。老人们记忆力减退,诸如蒸馒头的时间控制、重要事务的备忘等琐碎事务,老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依赖吕俊英老师。有时,我试图捕捉她工作中的瞬间,用镜头记录下她的辛勤与付出,但她总是谦逊地拒绝:“别拍我,我还没做好呢。”……

  “雨花家”的名声越来越好,越来越大,走心、用心的一举一动,都记在受益者的心里。

  刘素青的无私付出感动了很多人,她同时也被其他人的爱心所包围。这些年,支持她做这项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刘素青的亲家,在县城的城中村有半亩地,如果租出去,每年能拿到租金,但亲家把这块地“送”给了刘素青。刘素青和志愿者在这块地上种了很多蔬菜,今年还种了对老人有营养的山药。刘素青说:“自己种菜,既省钱又吃得放心。”

  刘素青他们的付出也受到了社会的鼓励和肯定。这些年,经常发生这种情况,“雨花家”的房屋租金凑够后,还有老人拿着钱,非要塞到刘素青手里。

  今年4月30日,刘素青在微信公众号发出《这份爱,让我们继续守护》为今年的房租筹款的信息。很多爱心人士给刘素青发来捐款:100元、200元、500元……

  仅仅一天时间,两万一千元房租就凑齐了。

  刘素青说:“五年了,房租的筹集速度越来越快了,再也没有发生第三年时房租交不上,理事长韩书堂的母亲一个人拿出六千元的情况了。”

  三

  第二次去“雨花家”,正遇上义工老人们围成一圈择马齿苋、晒马齿苋。刘素青说:“夏天吃凉拌马齿苋,老人们不爱闹肚子。”“雨花家”都是针对老人的肠胃定制饭菜,让老人们多吃蔬菜和粗粮,少油、少盐,还注重品种的多样性。

  七十一岁的董慧敏老人,翻着手机上的图片,向我讲起“雨花家”的素食。原来,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包括菜、茶、汤、粥、面点、饼、窝头等好多大类,上百个品种。仅茶粥类就有几十种,像菊花、枸杞茶;雪梨、银耳、枸杞茶;红豆、绿豆、银耳、枸杞茶;红米、红枣、山药、菊花梗粥等等。还有红薯叶、榆叶、茴香、扫帚茶的拿糕。主食更不用说了,像糖包、菜包、豆沙包,硬面馒头、麻酱花卷、枣馒头,糖烧饼、油酥烧饼……应有尽有。

  然而,刚开始的时候,来“雨花家”吃饭的老人并不多。尽管在这之前,刘素青与伙伴们在微信群里进行了宣传。

  有一天,在外面吃早点的时候,刘素青碰到一位老人。老人念叨,孩子们白天不在家,自己一个人,天天中午饭不知道吃啥。刘素青就热情地和老人说,可以去雨花敬老服务中心吃饭。

  老人一听,说了句:“那可不行,上那儿吃饭都是没人管的,多给孩子们丢人啊。”

  刘素青笑着和老人解释,并不是他想的那样,敬老服务中心就是为老人提供方便的。第二天中午,那位老人就来吃饭了。

  慢慢地,一传十、十传百,来敬老服务中心吃午饭的老人越来越多。

  吃饭的人越来越多,来帮忙做饭的人也越来越多。

  八十六岁的陈俊生老人,除了雨雪天,每天都会来“雨花家”吃饭。吃完饭,他帮着擦擦桌子、扫扫地。考虑到他年纪比较大,刘素青劝过他好多次,“别干活儿了,要是来这儿不方便,我们就把饭给您送过去。”

  陈俊生说,不帮着干点活儿,心里不舒服,“不让我来可不行,我在这儿,心里痛快。”

  在“雨花家”吃饭还能吃出境界,一位老人婆媳不和,吃饭时与同桌唠叨,同桌说,婆媳好,是夸出来的,比如发现媳妇的亮点,逢人便夸,从别人的口中,再传回媳妇的耳中,这个好就成了一个支点,一个扩音器。果然,没过多久,婆婆就在吃饭的时候,听到别人转述的媳妇夸婆婆的话。

  久而久之,再来吃饭时,人们发现这个婆婆好像变了一个人,脸色都好看了,红中透着白。

  一位义工对刘素青说:“特别感谢你建了这么个地方,让我有家的感觉。你身上似乎有一股能量,让人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我这两年有点儿焦虑,一阵儿阵儿记不住事儿,多亏在‘雨花家’,这么多老大姐一起干活儿,分享快乐,现在好多了。”

  如今的“雨花家”真正成了老人们的家。谁心里有点儿别扭了,可以一起说说,在家无聊了,也可以来坐坐。

  有一位在沧州市区工作的小伙子,每次回献县看他妈妈时,都会带点米面去“雨花家”。小伙子说:“特别感谢雨花的义工老人,不仅仅是给我妈妈提供了一顿免费的午餐,更是给她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还有一位老人,女儿每天中午回家给她做饭。可她在“雨花家”吃了几顿饭后,和女儿说:“你以后就别专门因为我跑了,我在敬老服务中心吃的饭,更对我胃口,还能有人聊天。”

  不仅仅是来吃饭的人开心,在敬老服务中心做义工的老伙伴们也开心。

  刘素青说,做义工的老人基本都有退休金,他们退休后再打个工,一个月也能挣些钱。而在敬老服务中心做志愿者,经常还得自掏腰包做点贡献。

  董慧敏、刘国芬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义工老人的心声:“在这忙忙乎乎、说说笑笑,有着用钱买不到的快乐。”

  四

  最近,刘素青在美篇里发了一组游献县单桥的美篇,摘录几句:

  “桥头立着一尊善人的塑像,目光慈祥而深邃。他仿佛在诉说着无私奉献与高尚精神的不朽传奇。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关于善良、关于责任、关于坚持的真谛。

  我驻足桥边,望着桥下缓缓流淌的河水,思绪也如这水一般绵长。单桥让我明白,即便个人的力量微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正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因此,我将以更加谦逊的心态,继续在生活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虽渺小,却坚定。”

  单桥,善之桥,善意的温暖在新时代传递。“雨花家”,又何尝不是一座善之桥呢!

  作者 高海涛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出版《风儿来过我饭桌》《天外》等文学作品集9部。

关键词:双争榜样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