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双争光荣榜

双争榜样 | 看她故事白描时

2025-07-15 15:02:21 作者: 来源: 河北省文联

  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强大道德力量,河北省文明办会同河北省文联联合推出《双争榜样》专栏。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我省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以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加以呈现。文明河北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贾美兰

  贾美兰,女,1949年1月出生,磁县磁州镇乐善街居民。她坚持28年卖1元钱4串的低价炸串,味道好、价格实惠,被网友和顾客亲切地称为“炸串奶奶”。荣登2025年1-3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

  看她故事白描时

  - 李晓玲 -

  76岁的贾美兰自己也没有想到,这辈子竟成了“网红”。

  不就是在鼓楼南大街卖个炸串?居然被“网红”了!

  这让贾美兰和她的街坊邻居们都始料不及。

  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公众号、报纸,都在转发着“炸串奶奶”贾美兰的故事。

  事件迅速发酵,全国各地的“吃货”们,乃至蹭流量的网友们,不约而同地奔赴贾奶奶生活的小城——河北磁县。

  一

  20世纪70年代初,22岁的贾美兰从磁县南孟庄村嫁到了城里鼓楼旁的老陈家,丈夫叫陈新春,是个好脾气的小伙儿,有一手修自行车的手艺。贾美兰去队里的造纸厂上班,每天能拿到七毛钱的工资,日子虽然清苦了一些,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家境已经很不错了。结婚后儿女双全,和和美美,小日子不算富有,但贾美兰觉得满足、有奔头。

  一晃20多年过去了,贾美兰为儿子娶了媳妇成了家,把自己熬成了婆婆。

  20世纪90年代,国家出台环保政策,队里的企业关闭停产。按照规定,贾美兰每月只能拿到30元的企业补贴,这一下,吃穿用度成了难题。

  自古鼓楼市廛喧嚣,商贾云集。贾美兰与丈夫商量着,在鼓楼周边做个小买卖也能养家糊口。1997年,她花了十几元买了一套专门的“炸串”油锅,开始做起小本生意。

  所谓的“炸串”油锅,其实是一只铁做的圆柱形油桶,厚厚的,带着盖子,油温升到一定温度,将竹签穿起来的菜串或香肠放入,炸五六分钟成熟后取出,放在面板上,刷上熬制好的甜面酱,再撒上一层佐料即可食用。佐料多是孜然,也有辣椒粉。

  对于爱吃面食的中原人来讲,仅吃炸串是不够的,烧饼才是绝配。贾美兰的摊点,在鼓楼南大街的出口处,紧挨着贺记烧饼铺。贺记烧饼在磁县妇孺皆知,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是市级非遗。

  就这样,贾美兰和她的“炸串”小推车,乃至街上的人们,共同站成了鼓楼的一道风景线。

  今人只道是风景,殊不知那时一位五十岁妇人出摊的难处。贾美兰出摊的第一天,有些局促不安,她站在推车前,看着过往的人,眼睛里流露出渴望与期待。但她一天的站立,只换来三个人吃她的炸串。收摊回家时,看着手里攥着的三张皱巴巴的一元钱,多少有些失落。

  “明天再去。”贾美兰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她知道,这小摊点的人气,是要“养”的。

  二

  冀南四季分明,风物各异。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带来的风雨,洗刷着漳滏两岸的古城,赋予磁州人勤劳朴实的秉性。

  每天早晨六点多钟,贾美兰的生物钟就会把她唤醒。轻身起床,简单洗漱一番,她便打开街门,推起小推车,直奔菜市场。

  第一缕晨光照在鼓楼上,也把贾美兰的身影照得很长。老街口,贺记烧饼铺子的门打开了,店主贺红林甩开膀子开始打烧饼,揉面、切剂子、把面压抟成圆形,撒上芝麻后,放入烤炉,一套动作下来,如行云流水。炉火映红了贺红林夫妇俩的脸庞,干面香和芝麻香弥漫了整条老街。卖油条的老张也开始往油锅里倒油,准备起火开张。

  贾美兰轻轻拢了拢鬓角的碎发,步子迈得更快。接近菜市场的时候,这里已经人声鼎沸。这是磁县菜市批发小市场,每天不到五点,琳琅满目的菜品都会出现。

  贾美兰穿行在摊位之间。每次看到那些翠绿的菜叶,她的心都有一股无名的欢愉。生菜的叶片上还沾着露珠,带泥的土豆圆润饱满。贾美兰不放过每一个摊儿,挨个儿寻找新鲜又便宜的菜,仔细查看菜心或叶片,是否有虫蛀或农药的残留。一切都躲不过她的眼睛。如果菜叶发黄,肯定不是新鲜的;如果菜叶有蓝绿光,说明还有农药残留。土豆如果是青皮,就是快要发芽了。“人吃的,绝不能马虎。”这是她一贯的原则。 

  太阳渐高时,贾美兰的小推车已经满满的了。这些菜,刚好够一天的量。她说一般不能剩下,剩下会影响第二天的口感,也不偷工减料,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街坊邻居,脸面上要过得去。

  回到家,她开始做早餐。按照贾美兰的话说,一辈子没有吃过老伴陈新春做的饭,“咋地?连个糊涂(玉米粥)也不会做,咱没有这个福气。”话虽这样说,但她心底是幸福的,丈夫脾气好,从来不让自己生气。俩人结婚多年,没拌过嘴。

  上午是洗菜串串儿的时间。

  吃过早饭,贾美兰围上围裙开始择菜、洗菜。青菜用水冲洗干净后,用竹签一片片地串起来,放在菜筐里控水;豆腐和豆皮是昨晚泡好的,用水冲洗一两遍,挤出水分,再用竹签串起来……

  上午的时光,在贾美兰的家,是清水流过菜叶的声音,是刀切在砧板上的节奏,是她走来走去忙碌的身影。阳光在院子里投下斑驳的树影。这一刻,平凡的日子也泛着暖暖的光。

  古城人家的一日三餐,荣辱不惊地过着。除了刮大风下大雨,贾美兰几乎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左右,都会准时站在鼓楼南街口。

  这一站,便是28年,直到她被我们所有人看见,成为全网最火的“炸串奶奶”。

  三

  在盛着半部磁州商业史的鼓楼,贾美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靠“炸串”营生。从20世纪90年代的1元12串卖到今天的1元4串,无数磁州人都吃过她的炸串。贾奶奶的炸串干净卫生、口味纯正、价格低廉,磁州人都知道。

  28岁的小胖就住在鼓楼旁,是奶奶的常客,说话时有一些腼腆:“我是吃奶奶炸串长大的。”

  申晓营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打小时候起,就到南街口买奶奶的炸串吃,“这不,我的孩子也喜欢吃奶奶的炸串呢。”

  生意人王江华一次在家招待外地客人,专门预定了40个贺记烧饼夹炸串。酒过三巡,主食盛上,客人直呼“好吃,得劲”!

  互联网时代到来,贾奶奶的炸串让地球人都知道了。

  2024年4月的一天,一位名为“@是鱼丸呀”的网友,发布了自己拍摄的“河北街头75岁奶奶坚守27年卖1元钱4串的炸串”视频,这条78秒的视频突然“火”了,视频中的“炸串”奶奶正是贾美兰——她站在炸串推车前,戴着口罩和套袖,不停地将菜串放入油锅,她的周围,是等待吃炸串的青年男女,让他们值得等待的是,炸串不仅干净卫生,价格也便宜:土豆一元钱4串、蘑菇一元钱4串、豆制品一元钱4串……相较于自己以往的吃货经验,“炸串奶奶”给出的价格便宜得“超乎想象”!

  视频发布后,网友点赞转发:“真的太实惠了”“看着就好吃”“好便宜好想去吃”“别人家的炸串都是一元一串,两元一串,奶奶的炸串又好吃又便宜呢。”

  梁耀特意从邯郸市区驱车而来。他没有想到,“炸串奶奶”的推车前已经排了好长的队,他足足等了俩小时,才吃到“好多年没有吃过的传统串儿了”。他感叹道:“老奶奶真实在,这串儿量足、味道好,还卖那么便宜,在哪儿去找这么良心的炸串啊!”

  小王是河南安阳市民,聚餐时听到好友推荐,直接开车前来。他先是买了三个贺记烧饼,挑选了自己喜欢吃的菜串儿和火腿,经由奶奶炸串、蘸酱、撒孜然,再把炸串夹在芝麻烧饼里,便迫不及待地站在街边大快朵颐。“奶奶的炸串站着吃更爽!”他边吃边说,一脸的满足。临走,又要了两份,买给媳妇和孩子。

  东北、江苏、山东、河南、四川的吃货们也闻香而来,坐高铁,乘飞机,奔赴千里,只为吃到磁州奶奶的一口“炸串”。有绘画手艺的网友,在现场给贾奶奶画了几幅画像送给她。

  贾美兰哪见过这种阵仗,从家到南街口,大约百余米,她足足走了28年,而这28年来,她甚至连县城也很少走出去,这次真长了见识,“我嘞个天奶奶,恁都来吃炸串,就那一口老锅,我能忙过来?”

  最火的那段时间,下午三点网友们就开始排队,从南街口到鼓楼底下,百十余人,排一百多米的队,就等那一口香。油锅滋滋地冒着热气,香味飘远,人心浮动。晚上八九点钟,也是炸串差不多卖完的时候,吃不到奶奶炸串的网友们,便在附近的宾馆住下来,第二天上午在周边旅游,转转磁州窑博物馆和邺城博物馆,看看磁县有名的兰陵王墓景区或溢泉湖,下午再早早地来排队。

  担心突如其来的关注会影响贾奶奶的日常经营,社区的包村干部自发当起了秩序维护员——爆红期间,总能看到他们在摊位旁疏导人流、维持秩序的身影。

  气氛都到这份上了,贾奶奶并没有增加自己的工作量,每天早晨买菜,上午穿串儿,下午出摊。“就那点串儿,卖完就收摊”。女儿劝她,年纪大了,又不赚钱,别干了。她说,我不图钱,就是锻炼一下身体。也有人劝她趁机涨价,她说,没钱人比有钱人多,涨价了,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们会吃不饱。

  互联网时代的故事就是这样,短视频平台迅速打破传播壁垒,一段78秒的视频让鼓楼大街的烟火气瞬间传遍全国。“炸串奶奶”贾美兰28年如一日地诚信经营,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顶流”。

  “顶流”是什么,“炸串奶奶”贾美兰并不懂得,她只知道最重要的是自己这么多年“养”出来的名声和信誉。

  四

  流量是把双刃剑。网红时代,有人被捧红,有人被网暴。炸串奶奶贾美兰也不例外。

  爆红后的她被质疑有没有卫生许可证,食用油是不是“三无”产品,个人有无健康证明。当这些质疑打破一位普通老人平静生活的时候,诚实守信变成了最好的一道防火墙——持有健康证的奶奶坚持每日更换新油,采购鲜蔬手工串制,当“科技与狠活”泛滥成灾,她的酱料配方28年未变。第三方检测显示,其使用的食用油酸价、过氧化值等关键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这种对品质的坚守,不仅保护了奶奶自己,而且赢得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在消费主义影响人们生活的时代,诚信经营不是过时的枷锁,而是穿越周期的密钥。贾奶奶的炸串这种“笨生意”,承载着三重治愈:对物价焦虑的缓解、对诚信缺失的弥补、对奋斗精神的致敬。这种情感共振,使得流量不再冰冷,而成为价值传递的载体。当亿万网友为“炸串”奶奶点赞时,本质上是在投票选择想要的世界。

  反观“炸串奶奶”的爆红,折射出社会心理的集体饥渴——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们愈发渴望精神的共鸣。但作为公众,则要培养“让美好自然生长”的自觉,正如网友在贾奶奶视频下的暖心留言:“您慢慢炸,我们不急。”这种克制的温柔,才是对奋斗者最好的致敬。

  今天,“炸串奶奶”的生活依旧如初,雷打不动——早晨买菜,穿串儿,下午出摊。

  贾奶奶所属的社区叫乐善社区,有2000多口人。日常时候,左邻右舍会给她送来咸鸭蛋或蔬菜,谁送的,她也不知道,她也不用知道。卖炸串时她不收邻居的钱,但邻居说,不容易,收了吧。

  平凡的日子,有静水深流,也有旋涡浪花。贾奶奶的儿子因脑梗坐上了轮椅,她说能帮衬就帮衬一下;老伴儿的一只眼睛虽说失明了,倒是还能帮着收钱。提及孙子和外甥女,她又会春风满面,说孙子几天不来就想她了,外甥女考上了研究生,她问我上不上博士?我说咋不上,只要有机会就得上。

  磁县人民政府启动了鼓楼修葺工程,鼓楼成为磁县新地标指日可待。贾奶奶的家,离鼓楼很近,按照拆迁政策,她分到了新的住所。但为了出摊方便,她并没有搬到新的楼房里住,而是租住在南街口附近的一座旧民居里。院子里放着的,正是那辆伴随她的手推车和车上的老油锅。

  按说,炸串炸到悠悠76岁了,也该歇一歇了,但是她不,她对爱吃炸串的孩子们说,奶奶要给你们炸到100岁。就贾奶奶那股心劲,100岁也没准儿,那时候的她,佝偻着身子,依旧穿着围裙、戴着套袖,把炸串放到油桶子里,炸熟后取出,涂上甜面酱,撒上孜然粉,然后递给鼓楼孩子们的孩子或孙辈,脸庞会笑成一朵花。

  鼓楼风起,檐角铜铃轻轻一响,触动的,是她故事白描时。

  作者李晓玲

  邯郸晚报新闻周刊原主任,河北省作协会员,邯郸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出版《古邯郸再发现之旅》《邯郸成语典故经典启蒙》《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历史名人篇)》等多部作品。

关键词:双争榜样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