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品是来自我省生产建设一线能工巧匠的真情讲述。他们中,有护航高铁安全的技术专家,有守护城市温暖的供热职工,有从技工成长为全国劳模的焊接能手,有来自教育世家的90后教师……尽管岗位不同,但他们身上闪耀着“干一行钻一行”的匠心执着和“带一群强一群”的责任担当,映照着燕赵儿女为家乡争光、为河北争气的赤子情怀。他们以匠心为笔,以汗水为墨,共同谱写新时代奋斗者最美的篇章。
——编者
农民工队伍参建国家大项目
谭双剑
我出生在馆陶县农村,1995年初中没毕业,就背上行囊到北京打工。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我在北京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香山一个建筑工地搬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建筑小工,工资待遇是整个建筑工地最低的。
学一门技术改变现状,是我那时日思夜想的念头。想归想,但真正实现并不容易,一是没钱去报技能培训班,二是每天高强度劳动,没时间也没精力外出参加培训。那时候,我正愁着没地方学技术,工地上有个电工师傅突然跟我说,他觉得我干活勤快又认真,还能吃苦,可以抽空教我一些电工活儿。
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干完活,工友们都累得呼呼大睡了,我就一个人看电工书。后来还专门报了夜校课程,考下了电工证。1996年,我加入北京建工三建水电处,从事建筑电气安装工作。此后,我又陆续考取了电气工长证、项目经理证和高级工程师证。我想,对一名工人来说,技术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撬棍,更是把“不可能”变成“我能行”的通行证。
1998年,我带着几个老乡组建了自己的施工队伍。靠着干活踏实、认真负责,慢慢在圈子里也有了点小名气。我们参建的第一个重大工程是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项目的水电安装工程。项目品质要求高,工期特别紧,我带着工友们经常冒着雨雪,连夜加班作业,项目最终圆满交付,并获得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奋斗,是描绘人生的画笔。2004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开始招标,在一轮轮激烈的竞标中,我们中标了鸟巢1/3的防雷接地等工程。那三年可真不容易,为了把活儿干好,我天天泡在工地上,盯着每个环节。项目施工的关键期,母亲突发重病,我没能赶回去见老人家最后一面,这也成了我一生的遗憾。
2008年3月3日晚,在鸟巢全面试灯的那一刻,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水夺眶而出。我的经历被拍成了一部电影,叫《梦想就在身边》,这是一部全景式呈现中国农民工生存现状和奋斗历程的励志影片。
能够让社会关注我们,能够让农民工兄弟的生活越变越好,也成了我的不懈追求。一路走来20多年,我们从最初的小团队,到现在项目覆盖全国各地和海外,这是时代给予我的馈赠,更是一个个农民工兄弟奉献的青春。
“不谈价钱,坚决拿下,并一定完成任务!”这是我们团队的承诺。说实话,作为一支农民工队伍,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面对急活、累活、险活,有的队伍开高价,有的队伍退缩了,我们十几个兄弟,不管任何时候,始终冲在第一线,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随时都能挺身而出。经历过生死历练,我觉得,我们的团队意志更加坚定。
今年我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其实我只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工中的一个,在我心里,看重的不是金钱,而是让国家繁荣兴盛、人民生活幸福的信念。我是这样,我的团队也是这样,我觉得我们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也是这样——用我们的信念,拼尽全力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国家更加昌盛。
(作者单位:河北民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