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双争进行时

我和我的双争故事 | 高栋梁:当高铁万里行的“护航者”

2025-10-17 14:38:00 作者: 来源: 河北日报

  本期作品是来自我省生产建设一线能工巧匠的真情讲述。他们中,有护航高铁安全的技术专家,有守护城市温暖的供热职工,有从技工成长为全国劳模的焊接能手,有来自教育世家的90后教师……尽管岗位不同,但他们身上闪耀着“干一行钻一行”的匠心执着和“带一群强一群”的责任担当,映照着燕赵儿女为家乡争光、为河北争气的赤子情怀。他们以匠心为笔,以汗水为墨,共同谱写新时代奋斗者最美的篇章。

  ——编者

当高铁万里行的“护航者”

高栋梁

  十六载春秋,我守着冰冷的钢铁与精密的电路,却以滚烫的匠心触摸着中国高铁每一次脉动与飞驰。我深知,作为一名燕赵儿女,平凡岗位上每一次测量的精准、每一次调试的完美,都是为脚下这片热土争光、为河北争气的无声誓言。

  2008年盛夏,奥运圣火辉映神州。电视屏幕上,中车唐山公司的高速动车组如银色闪电般划过京津城际轨道。那一刻,我看到了在家乡土地上孕育出的顶尖速度。一个炽热的念头在心中生根发芽:我要成为高铁工匠。

  一年后,我如愿踏入中车唐山公司调试车间的大门。然而,初见“和谐号”的震撼迅速被现实的冰冷所取代:眼前代表世界顶尖水准的动车组,其核心技术如同天书。身为第一代高铁调试工人,我们几乎是这片技术荒漠的拓荒者。

  不懂,那就用汗水浇灌求知之路。随身携带的资料与日志成了最亲密的伙伴,白天跟着德国专家边看边问,晚上一头扎进图纸堆里反复琢磨。为了吃透“列车安全环路”一个核心概念,我硬是将厚300余页的图纸整合提炼,绘制出清晰的列车级安全环路图,标注每一处控制关系的细节。

  十余本笔记,每一页都浸透着那段“拓荒”岁月的执着——正是这笨拙却扎实的每一步,为我日后攀登调试高峰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2012年,我调入列调车间,遇到了职业生涯的“灯塔”——我的师傅,全国劳模张健。师傅不仅授我以技,更传我以“争”的精神。

  石家庄地铁项目进入交付倒计时,但车门开关信号错乱的“幽灵故障”缠上了我们。面对问题,我沉下心,运用从师傅那里学到的系统思维,摸索出“先整车后单门”的排查法。通过隔离测试锁定故障车辆,再用万用表精确测量定位具体故障门,最终保障了所有车辆按时高质量交付。

  在一列列代表最高水平动车组调试过程中,我不仅精通了列调试验,啃下了整车控制电路图,更将70余种常见故障代码的处理方法熟记于心。我参与编写的《动车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被同事们誉为调试的“百科全书”。

  2017年,我参加了中国中车职业技能竞赛。赛前集训的艰辛刻骨铭心:厚厚的理论模拟试卷,手指被焊锡烫出的水泡,堆叠如山的控制盘线缆,假期实训室彻夜不熄的灯光……最终我站到了领奖台上,捧起全国技术能手的证书。

  如今,中国高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更新,每一代动车组都需要进行数百项的型式试验,数以千计的项点测试才可以获得量产“准生证”。我参与公司全部新型动车组试验考核验证工作,累计完成动车组型式试验128项,研究性试验26项,互联互通及互控功能验证17项,解决故障难题113项。由于试验车辆的特殊性,动态试验均被安排“天窗交路”,丝毫没有影响测试质量。

  回望这十六年,从初入厂房的青涩与压力,到如今守护动车组“零缺陷出厂”的笃定;从初出茅庐到累计动车组试验运行里程11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8圈。未来征途漫漫,我将继续以敬畏之心守护每一列钢铁巨龙的安全,以探索之志拥抱智能制造的浪潮,更以传承之责点燃更多年轻人心中的匠心之火,为中国高铁万里行担当可靠的“护航者”。

  (作者单位: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关键词:双争故事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