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品是来自我省生产建设一线能工巧匠的真情讲述。他们中,有护航高铁安全的技术专家,有守护城市温暖的供热职工,有从技工成长为全国劳模的焊接能手,有来自教育世家的90后教师……尽管岗位不同,但他们身上闪耀着“干一行钻一行”的匠心执着和“带一群强一群”的责任担当,映照着燕赵儿女为家乡争光、为河北争气的赤子情怀。他们以匠心为笔,以汗水为墨,共同谱写新时代奋斗者最美的篇章。
——编者
讲台上的接力和传承
孙晓敏
阳光穿过察哈尔小学的玻璃窗,落在讲台上的绿萝上,叶片上水珠折射的光,让我想起父亲昨日从乡下带来的野菊花——用玻璃罐头瓶插着,黄灿灿地摆在教室后排窗台。
2018年我来这所县城小学当特岗教师时,刚退休的父亲提着新收的莜麦面送我:“我教三十年书,从粉笔用到白板笔,现在条件好,但教书育人的根本得学老辈人。”
1993年出生的我,在校园长大,受爷爷和父亲影响立志当教师,可爷爷在我高二时离世,没能看到我登上讲台。爷爷曾是乡下小学老师,讲台上总摆着泡野菊花茶的搪瓷缸。他磨毛边的牛皮纸封面备课本里,红笔圈着“张北县”,旁边写着“教孩子们爱这片地”。
父亲在乡小教了几十年书,退休那天我帮他收拾,半人高的教案本最后一页写着“学生走得再远,也得记得家乡的方向”。如今退休的他,总爱去村头莜麦地转:“以前教育学生,现在看顾庄稼,都盼他们往好里长。”
2018年入职时,校长亲切地对我说:“晓敏,你是党员又出生在教师世家,要记着讲台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的盼头。”
乡下转学来的小樊,父母在村里养牛羊。刚来时他总低着头,作业本上的字挤成一团,但数学题做得快。兼任心理教师的我,在办公室设了“悄悄话信箱”。小樊第一天就投纸条:“城里同学都用错题本,我不会弄。”我找了个笔记本,手把手教他分类记录,还在扉页画上笑脸写上“办法不怕笨,只要肯用心”。现在他的错题本整整齐齐,还成了班里的“数学小老师”。
去年冬天,小樊妈妈送来绣着“师者如灯”的锦旗。我给父亲打电话时,他正在翻旧照片,有他年轻时带学生拾麦穗的,有爷爷站在土坯教室前的。“照片里的孩子,如今有的开农机站,有的搞大棚。”父亲笑着说,“老师的福气,就是看着学生有出息。”
我带学生进行劳动体验,孩子们在田埂追蝴蝶,我教他们认莜麦和胡麻。回来后,学生小何在作文《城乡的桥》里写道:“城里的超市和乡下的田野,是连着的。”
去年教师节,父亲送我特别的礼物:爷爷的搪瓷缸里插着乡下野菊花。“你爷爷盼孩子吃饱穿暖,我盼他们走出大山,现在你该盼他们把家乡建设得更好。”看着教室里的野菊花,我忽然明白“奋发奋斗奋进”,就是一辈人接一辈人,把根扎在这片土地。
夕阳落在绿萝与野菊花上,走廊风送来孩子们的朗读:“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也爱自己的家乡……”
爷爷的搪瓷缸、父亲的教案本、我案头的备课笔记,都在诉说:讲台虽小,能托举无数家乡梦想;教师平凡,却能让“爱党爱国爱乡”的种子,在一代代人心里发芽。这,便是我们祖孙三代对双争最好的答卷。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张北县察哈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