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品是来自我省生产建设一线能工巧匠的真情讲述。他们中,有护航高铁安全的技术专家,有守护城市温暖的供热职工,有从技工成长为全国劳模的焊接能手,有来自教育世家的90后教师……尽管岗位不同,但他们身上闪耀着“干一行钻一行”的匠心执着和“带一群强一群”的责任担当,映照着燕赵儿女为家乡争光、为河北争气的赤子情怀。他们以匠心为笔,以汗水为墨,共同谱写新时代奋斗者最美的篇章。
——编者
做智能焊接的行家里手
关虎
2009年,我从技校毕业,分配到石煤机公司实习。当时未曾想到,16年后,我能成为一名全国劳动模范。
先说说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吧。当我第一次走进铸造车间时,看到的是灰头土脸的工友,一起进厂的11名同学相继离职,我心里也开始动摇。正当我犹豫不决时,石家庄市召开劳模表彰大会,我有幸现场观看了颁奖典礼。劳模们的动人事迹和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看到,平凡岗位也能闪耀人生高光。那时起,我也立志成为一名劳模。
2015年,我主动转岗成为铆焊工。隔行如隔山,我得从当学徒工开始。为掌握仰焊技术,我在环卫车蜗壳下垫钢板,每天多练3个小时。别人用5公斤焊丝,我就用15公斤。一个月后,当我终于有资格独立上岗时,班长拍着我工装上的焊疤,笑着说:“二虎不虎了,是把真正的‘焊枪’了。”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公司成立了环卫车分公司,引进了先进的组装和喷涂生产线,公司各工序设备全面升级,正式由传统制造向现代化智造转型。
凭着一股子专注的“虎”劲,我被选中去北京接受机器人焊接培训,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操作焊接机器人要懂电脑、会编程,这对我这名技校生而言,是一次全新挑战。
想到劳模们攻坚克难的经历,我下定决心,要把这项新技能学深学透,真正成为焊接机器人操控的行家里手。我白天跟岗录像,晚上回宿舍把指令翻译成中文口诀。学习归来,我又索性住进了厂家技术员所在的酒店,三个月和技术员同吃同住“要技术”。我总结出“按、熟、明、流、精”五字工作法:按规范操作、熟稔设备脾气、明了参数逻辑、流畅编程路径、精进细节把控。这套方法让企业产能呈几何倍数增长,还拿下4项国家专利。
“平焊180A,仰焊150A”“碱性焊条需烘干两小时”……我把焊接中的问题一一记录,同批转岗的小李,靠这个记录本快速提升技能,3个月后拿了技能比赛第二名。他说:“关哥的本子比教科书管用,每一页都沾着铁屑。”
2023年,我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并获得焊接设备操作工(机器人工种)个人第三名,让“石煤机技术”在全国舞台闪亮。这一年,我被授予“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经过14年的奋斗,我终于实现了劳模梦。公司成立了“关虎焊接机器人创新工作室”,组建了智能焊接机器人应用与创新团队。至今,工作室培养出35名焊接机器人操作工,承担起公司所有的焊接任务。我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一起制作完成20多种实用性焊接工装,发布创新成果100多项,其中,2项技术属国内首创,4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多项成果获省市和行业创新奖。
今年“五一”前夕,当我站在人民大会堂,以一名全国劳动模范的身份接受表彰时,心情特别激动。从2009年仰望劳模,到2025年成为全国劳模,我用16年的时间追梦,终于圆梦。尽管中间有许多曲折,但我始终相信:匠心是“干一行钻一行”的执着,是“跨一行精一行”的勇气,更是“带一群强一群”的担当。
(作者单位:石煤机公司毛料分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