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双争进行时

我和我的双争故事 | 李昕运:基层工作让我锻炼得能“扛事”

2025-07-29 15:29:34 作者: 来源: 河北日报

  今年4月起,省文明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作协联合开展“我和我的双争故事”主题征文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展现燕赵儿女感恩奋进、争光争气的动人故事。

  他们是邮储柜员、货车司机、幼儿园老师、古乐传承人……虽身份各异、岗位平凡,却都以赤诚之心奋力书写着自己的双争故事。

  这些质朴的笔触,记录下青年们扎根基层的汗水、服务乡亲的热忱、守护传统的执着、呵护未来的温暖。字里行间流淌着爱党爱国爱乡的深沉情感,闪耀着奋发奋斗奋进的青春光芒,诠释着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践行着学法用法守法的行动自觉。让我们一同阅读他们书写的故事,感受青春的力量,汲取前行的动力。

  ——编者

  2020年盛夏,我攥着毕业证书走出象牙塔,怀揣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以基层选调生的身份叩响了人生新阶段的大门。

  初来乍到,陌生的环境像一堵无形的墙横在面前,我摩挲着手中的笔记本,望着远处阡陌纵横的山野,暗下决心,要在这片热土上书写属于我的青春答卷。

  第一场挑战来得猝不及防。村委会要推进户厕改造,这本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好事,却遭遇了阻力。张婶坐在自家门槛上,扯着嗓子说:“祖祖辈辈都用旱厕,改这洋玩意儿费钱又麻烦,瞎折腾!”

  类似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许多村民担心改造后使用不便,更怕增加经济负担。

  面对这些,我意识到不能照搬文件强行推进。白天,我挨家挨户走访,蹲在院子里和村民拉家常,仔细聆听他们的想法;晚上,我就在村委会办公室,查阅资料、整理其他地区的改造案例。在村党支部书记的支持下,我们逐户沟通,全程参与,邀请专业人员现场指导。

  一户改造完成后,我们组织村民代表参观,现场演示冲水马桶的便捷。村民笑着说:“这可比旱厕干净多了,夏天都没臭味!”切实的改变打消了大家的疑虑,户厕改造得以顺利推进。如今,干净整洁的卫生厕所成了村里的一景。

  后来在工作中,常听村里的长辈们念叨:“孩子们放假回来,都没个像样的地儿打球。”这样的诉求不断涌现。于是,我开始与帮建单位沟通协商。我带着调研报告上门,详细阐述项目对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经过多次洽谈,终于打动了对方,达成帮建协议。

  篮球场和健身场地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施工初期,场地规划存在问题,我立即组织村民代表和施工方召开协调会,重新规划,既保证了施工进度,又维护了村民利益。施工过程中,我每天到现场跟进,对每一批建材严格检查,对每一道工序严格把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崭新的篮球场和健身场建成。清晨,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傍晚,孩子们在篮球场上尽情奔跑,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庄上空。这些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凝聚邻里感情的纽带,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基层工作,遇到矛盾纠纷在所难免。有一次,村民因耕地界线问题发生了冲突,双方甚至动起了手。我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看到怒气冲冲的两家人,我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先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待双方冷静下来,结合实际情况,我和村调解委员会成员一起商讨解决方案。

  最终,我们划定了明确分界,既保障了两家各自利益,又避免了类似矛盾再次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学法用法守法”对于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法律不仅是解决问题的依据,更是维护乡村和谐的基石。

  在基层工作的日子里,我从村民口中的“大学生”变成了能扛事的“小李”。在服务乡亲的实践中,我褪去了初来乍到的青涩,学会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民情,用沾满露珠的双手播种希望。

  每当夜幕降临,望着村委会办公室窗外亮起的点点灯火,我知道,那是许多像我一样的基层选调生,在用青春点亮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

  (作者单位:共青团承德市双桥区委)

关键词:双争故事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