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起,省文明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作协联合开展“我和我的双争故事”主题征文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展现燕赵儿女感恩奋进、争光争气的动人故事。
他们是邮储柜员、货车司机、幼儿园老师、古乐传承人……虽身份各异、岗位平凡,却都以赤诚之心奋力书写着自己的双争故事。
这些质朴的笔触,记录下青年们扎根基层的汗水、服务乡亲的热忱、守护传统的执着、呵护未来的温暖。字里行间流淌着爱党爱国爱乡的深沉情感,闪耀着奋发奋斗奋进的青春光芒,诠释着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践行着学法用法守法的行动自觉。让我们一同阅读他们书写的故事,感受青春的力量,汲取前行的动力。
——编者
我是涞水县王村镇张翠台村人,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们村音乐会的故事。
张翠台村音乐会作为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明永乐年间创立,清朝康熙年间达到鼎盛。其诵经与工尺谱韵唱靠师徒口授传承,演奏时云锣、笙、笛、鼓等乐器相互配合,原生态韵唱与器乐融合,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堪称研究当地民俗文化和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受父辈影响,我自幼便爱上了这一古老的艺术,学习古乐也成了我生活中最快乐的事。然而到了2000年,村里音乐会的老会员仅剩9人,平均年龄超70岁,传承的危机如乌云般笼罩在大家心头。
2016年夏天,我正忙着扩建厂房,音乐会的两位老会长来找我。他们满脸愁容,语气沉重地告诉我,音乐会面临着重重困境,成员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加入;器材老旧,没钱更新;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不知从哪儿入手;他们年事已高,出行不便,对外联络更是难上加难,急需一位年轻人来接替他们,将音乐会发扬光大。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想起他们常说的“音乐会传了几百年,绝不能断在咱们这一辈人手里”。我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我当即拨通电话,坚定地说:“会长,我想好了,我答应你们,会全力协助你们想办法解决困难。把古乐传承下去!”从那以后,“会长助理”这个身份,成了我肩上的责任。
2017年暑假,一个偶然的契机,让我看到了传承的新希望。那时,我们在村活动室练习时,吸引来了几名学生。他们眼神里满是好奇,还跟着节奏打节拍。我试探着问他们想不想学,没想到他们都迫不及待地说想学。我一一联系家长,得到了支持,第一期古乐传承班就这样开始了。
孩子们学得认真,进步飞快,村里关注音乐会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新问题来了:按照传统要给学员提供乐器,老乐器不合用,定制小把位乐器又缺钱。我咬咬牙,自己掏钱去定制。看着孩子们拿到新乐器时的笑脸,听着老会长对他们的谆谆教导,我觉得一切都值了。此后每年暑假,我们都招收10名学生,在村民的帮助下,古乐传承班就这样一届一届办了下去。
为了让音乐会焕发生机,我开始四处奔走。我请老师傅录制曲目,动员村里的中年人和少年加入学习。没有经费更新乐器,我就自筹资金,开车去保定,多方联系定制新乐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音乐会登上了涞水非遗展演等多个舞台,甚至走进了北京世博园、野三坡开山节和滑雪节。2017年,张翠台村音乐会成功申报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19年又成功申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是对我们努力的最好肯定。
2021年,在一次义演现场,我遇到了王村中学的校长,向他介绍了古乐传承班的情况,也想让非遗走进校园,这样就能让更多孩子了解传统文化。校长非常认可,在2022年,古乐社团在王村中学正式成立,我每周两次去公益授课。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工尺谱,感受着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我无比欣慰。
今年一季度,我荣幸获评“河北好人”。我知道,这既是对我过往付出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愿做一颗小小的火种,照亮张翠台村音乐会的传承之路。
(作者系涞水县王村镇张翠台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