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法治类新闻媒体的工作者,我用镜头记录下许多感人至深的瞬间。在采访和报道中,我深切体会到家风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廉洁的家风是政法工作者坚守法律底线、维护公平正义的精神源泉和强力支撑。每一名优秀的政法工作者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或多个家风润心田的感人故事。
有一个故事想和大家分享。照片中的这位民警叫高宇航,他的父亲高云升是一位从警27年的民警。高宇航有个笔记本,其中一页上端端正正写着十六个字:“爱党爱国,为民为公;崇善崇德,节制节俭。”高宇航说,这是他家的家规家训,小时候父亲就让他铭记于心。
高云升做事有基本原则,违背工作原则的事坚决不干,不少亲朋感觉,高云升对工作原则性特别强,对身边的人同样严格要求。2006年,高云升家有一位亲戚因非法制作烟花爆竹被公安机关查获,高云升此时恰好分管相关工作,亲戚找到高云升希望他能“通融一下”,却被高云升严词拒绝了,并且在后续案件的办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了严肃处理。
高云升家庭条件不好,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很多时候还得靠夫妻俩的姐姐们接济。2014年6月,高云升被诊断为贲门癌晚期时,家中全部存款不足2万元。或许高云升工作中“松松手”,就可以缓解这种窘迫的状况,但他没有。在得知自己病情恶化、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肝脏后,高云升有了捐献眼角膜的想法。2015年7月1日,医护人员来到高云升的家中,与他签署了《捐献遗体眼球志愿书》。
2015年10月28日凌晨,高云升不幸去世,年仅49岁。后来,高宇航子承父志,沿着父亲的足迹迈入警营。照片中,他手里捧着的,是父亲高云升获得的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证书。每次工作累了,高宇航都会想,是什么支撑父亲在病重期间依然心系工作?渐渐地,他明白了,是父亲不变的初心,是对信仰的忠诚。高宇航将父亲作为榜样,用行动去践行父亲留下的家规家训,忠诚担当、为民奉献,续写着警察荣光。
第二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视频网络红人——“国际庄刘法医”刘博,他以短视频的形式揭开了法医这一神秘职业的面纱。刘博的师傅李建军是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石家庄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教导员。李建军出身于一个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从小的耳濡目染不仅在李建军心中种下了一颗医学的种子,父母的以身作则更教会了他何为职业操守。机缘巧合下,李建军选择了法医专业,虽说与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不太相关,可是李建军还是坚持下来,而且一干就是30多年。
与尸体“对话”,让每个生命得到尊重,抽丝剥茧还原事实真相,是法医办理每一起案件的目标。曾经,某县一个山村,有三名六七岁的孩子死在村里的井里。尸体符合溺水死亡特征,家属对尸体检验结果也没有异议,县公安局准备以普通的溺水案件结案。可回到单位后,老李的心里始终觉得不踏实。凭借多年法医的直觉和对现场的高度敏感,他提出,必须对死者胃内进行毒物检测。最终,在三个孩子的胃内都检出了毒鼠强成分。一起“意外溺水死亡案件”反转成一件“故意杀人的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在法医工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法医工作除了尸体解剖外,还有大量的伤情鉴定、伤残评定。每一份鉴定报告都对案件的处理至关重要,必须做到科学、细致、公正,容不得半点疏忽和虚假。“为生者权,为死者言”,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李建军和他的同事们继续本着对法律和当事人负责的态度,坚守心中的“红线”,保证了法医鉴定工作的准确性和严肃性,让这种精神继续在法医队伍中传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一个个优秀的政法工作者是构筑我省政法铁军的坚强柱石,那么,在他们身后所坚持和传承的优良家风,就是锻造这支铁军的“密码”之一。这“密码”不仅在小家,更在团队、部门乃至群体中,守护着社会的安宁、和谐,为时代不断增添着正能量。
(作者:李博祎,工作单位:河北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