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时代新风

“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刘晴家庭: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优良家风

2024-12-20 11:04:50 作者: 来源: 河北日报

  家风是什么?是父母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儿女的价值观和风骨气节;是儿女用成长进步传承家庭的风尚习俗和行为准则。刚刚荣获2024年“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的杨占新,给了家风这样的定义。

  杨占新,保定清苑人,是一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役军人。他的家庭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全家人爱国爱家、遵纪守法,是远近闻名的模范家庭。一起了解他的家风故事——

  承父志,从军报国战疆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杨占新的父亲1931年出生,12岁给地主扛长活,14岁当兵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是一位历经战火洗礼的抗战老兵。

  之前,父亲时常讲起当年的战斗经历,身上所展现出的那份保家卫国的勇气和精神,深深感染着年幼的杨占新。和平年代,他更加坚定信念,立志成为像父亲那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用的人。“好男儿就要从军报国!”父亲这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小就在杨占新的心中埋下种子。

  1980年,杨占新高中毕业,听到村里广播报名参军的消息,就一溜儿小跑到大队报名。

  大队民兵连长好心劝道:“为啥要当兵呢?你爹在中铁四局,接他的班当个铁路工人多好!”杨占新坚定地说:“我不干别的,就要当兵!”

  1980年底,杨占新走进广州某部队,成为一名航空兵。在军营的日子,他苦练杀敌本领,刻苦钻研技术,成为一位出色的空军地勤机械员。1983年,他随部队到前线参加自卫反击战,让最美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疆场。同年,杨占新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卸戎装,功成回报桑梓情

  5年的军旅生涯,5年的艰苦磨砺,5年的激情岁月,练就了杨占新强健的体魄和钢铁般的意志。1985年,他含泪离开军营,回到故乡,成为清苑县棉纺厂的一名职工。

  命运多舛,7年后,杨占新下岗了。但父亲身上那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帮他重新燃起了斗志。他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打拼之路,先后开过家电门市部、做过煤气罐生意,1993年又加入公路施工队,开始修路架桥……

  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雨,如今,杨占新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路桥施工企业,年创利税5000万元,解决了8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业务遍及全国。2018年,他投资3.8亿元创建的绿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为解决保定市垃圾围城、垃圾围村闯出了一条新路。

  事业辉煌了,人生闪亮了,杨占新也把满腔大爱洒向社会。多年来,他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号召公司员工为贫困学生、贫困户、特殊教育学校和患重病退役军人捐款,为家乡抗疫、修路捐款捐物,先后被评为保定市复转军人“十佳创业精英”、“爱国拥军先进个人”、“优秀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今年又被授予“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严教子,红色家风接续传

  父亲的严格教育也给杨占新在子女教育上带来深刻影响。在杨家客厅有一副对联:“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田宽地莫若宽以待人。”

  无论创业、生活多么艰难,杨占新都教育子女一定要多读书、勤钻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互敬互爱、同心同德。在他的影响下,大女儿也当兵入伍,退役后经营一家幼儿园,在拥军优属方面始终奋勇当先,为军人家属上学提供了许多优待条件;小女儿勤奋好学、爱岗敬业,经常帮助小区里的孤寡老人;小女婿又是一名航空兵,曾三次开着飞机在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是全家人的骄傲。他们的家庭被评为“保定市最美红色家庭”,小女儿也被评为“清苑区最美军嫂”。

  如今,杨占新的儿子杨子超延续了父辈的事业,是一名优秀的年轻企业家,还是保定市人大代表,并被评为“保定市劳动模范”。

  子女们的成长离不开这个大家庭善美家风的影响,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和谐家庭的生动内涵。(作者:刘晴,工作单位:河北交建集团)

关键词:家风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