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6篇“我和我的双争故事”的作者均来自河北省直机关。他们中,有人驻村帮扶、心系百姓,有人恪守法治、维护正义,有人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尽管岗位不同、职责各异,但他们都以一颗赤子之心,奋发作为、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的深刻内涵。这些故事充满温度与力量,映照出我省机关干部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编 者
以身示范,在点滴行动中成长
席宇艺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河北人,一名扎根教育岗位的教师,“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的“双争”理念,早已成为我生活与工作的底色。
小时候,在老家的村子里,我常听长辈们讲燕赵大地上的英雄故事。特别是荆轲刺秦的悲壮,让我懵懂知晓河北儿女的忠义与担当。
上学后,我离开村子,到县城求学。县城里,文明创建的氛围日益浓厚:街道变得整洁了,垃圾桶分类摆放,志愿者随处可见。我也加入了学校的志愿队,一起维护校园卫生,维持学校秩序。那时的我,就想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为城市添温度、为河北增光彩。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回到河北,成为一名中专学校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新时代接班人。课堂上,我给学生讲述河北的历史文化,从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智慧,到唐山抗震精神的重生力量,让孩子们明白脚下土地的分量。
除了教学和校园活动,生活里我也努力做“争光争气”的河北市民。有一次坐公交车,一位抱着孩子的女士上车后没有座位,我赶紧起身让座。她连声道谢,孩子也奶声奶气地说“谢谢”。
还有一回,在小区里看到一位老人提着重物行走困难,我主动帮忙送到家里。老人拉着我的手说:“现在你们这些年轻人都是热心肠。”
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让我真切体会到,每个市民的文明举动,汇聚起来就是城市的文明风貌,就是为城市争光的生动注脚。
周末有空时,我会去逛博物馆、参加非遗体验活动。在河北博物院,看着满城汉墓的精美文物,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会让我为家乡悠久的文化底蕴自豪。参观邢窑陶瓷,看着传承人拉坯、上釉,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我深知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让河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是我们燕赵儿女的责任。
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热爱家乡文化,传承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正是“双争”理念的体现。
回顾这些年,我在成长,河北也在发展。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美,文明标识随处可见。燕赵儿女在各个领域为国家、为家乡拼搏奋斗。
我深知,我只是千万践行“双争”理念的河北人之一,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汇聚成河北发展的磅礴力量。我相信,无数个“我”的努力,终将汇聚成河北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单位:河北城乡建设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