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双争故事”主题征文活动自今年4月开展至今,收到了一批来自社会各界的投稿作品。有一些作品,出自女性之手,字里行间展现着燕赵大地上的巾帼之光。
她们,是守护孤童的“爱心妈妈”,是为乡村点亮阅读星火的“筑梦人”,是化解家庭纷争的“和谐使者”,是赓续红色血脉的文化守护者……让我们一起阅读她们的故事,感受她们的奋发进取、向善向美,体会她们在不同领域的辛勤付出与不凡成就。
——编 者
传承红色基因,建好用好抗大陈列馆
杨 树
2016年初,我来到抗大陈列馆担任馆长。从位于邢台市主城区的信都区委宣传部到太行深处的前南峪村,我最初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个岗位意味着什么,心中满是迷茫。
契机往往就在偶然间。2016年新年第一天,90多岁的抗大老学员辛良志,拄着拐杖站在陈列馆一层的抗大旗帜下,缓缓举起右手,行军礼。他从1942年抗大学成毕业奔赴敌占区做情报工作。
他们是抗大历史的见证者和“活资料”。于是,“与时间赛跑,抗大老学员口述历史项目”出现在我脑海中。
我们组织5个精干采访小分队分赴北京、上海、江苏、湖北、辽宁、黑龙江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了抢救性挖掘工作。小分队采访了抗大老学员38位,整理文字120余万字,征集文物史料10000余件,收集70多位抗大女学员的故事,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2016年7月19日,一场洪水咆哮而至。洪水过后,人们发现通往陈列馆的路被冲断了。当时正是浆水苹果采摘时节,眼看着老乡们又红又大的苹果掉进烂泥里,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认购爱心苹果”的活动在陈列馆的各个宣传平台传播出去。这些苹果,也得到抗大学员后代们的青睐。一个月内,苹果被订购了两万斤。
“你是浆水的女儿吗?老妈妈要见你。”接到电话时,我正在北京参加《烽火抗大》开机仪式。原来,看到了带有抗大标识的苹果,曾在抗大工作过的老妈妈执意要见见浆水的女儿。
老妈妈聊她为什么要抛弃优越的生活奔赴抗大,聊炮弹轰响声中的抗大,聊着聊着,她突然拍案而起:“不当亡国奴!”这一声从心底迸发出来的吼声把我镇住了。约定的2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当我把校旗取出展开,老人抚摸着轻哼了起来:“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我离开前,老妈妈缓缓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她叮嘱我:“发扬抗大精神,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责任在你啊!”这时我的目标更明确了:唯有建好用好抗大陈列馆,才能告慰前辈。
80多年前,抗大总校移驻浆水一带办学。如今,浆水川一带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大遗址。
怎样让抗大文化反哺老区?抗大旧址群共建共享项目应运而生。我们依托红色文化(抗大)管委会的力量,重点围绕浆水镇9个抗大旧址村为核心试点,完成抗大校部、政治部、卫生处等23处旧址布展提升工作。同时设计了闭环式的旅游线路,彼此互通,串珠成链,形成由“一核红”向“全域红”的红色教育格局。接着又打造了“抗大房东”项目,重点对抗大旧址寨上村45户150间旧民居进行修缮,深度还原抗大在寨上村历史场景,打造复合型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带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今年,邢台市将承办第九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抗大1940街区是这届大会重点规划建设的主题商业街区。我带领班子成员入驻街区现场办公,争取业主的意见建议,合力将街区打造成为新的旅游打卡地。另外,重点对前南峪村16处院落、160间房屋进行修缮和布展,推出抗大人物专题展11个、场景还原处20余处、雕塑设计10余个。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作者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