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双争故事”主题征文活动自今年4月开展至今,收到了一批来自社会各界的投稿作品。有一些作品,出自女性之手,字里行间展现着燕赵大地上的巾帼之光。
她们,是守护孤童的“爱心妈妈”,是为乡村点亮阅读星火的“筑梦人”,是化解家庭纷争的“和谐使者”,是赓续红色血脉的文化守护者……让我们一起阅读她们的故事,感受她们的奋发进取、向善向美,体会她们在不同领域的辛勤付出与不凡成就。
——编 者
婚姻调解,奏响家庭“和谐曲”
王 丽
我原先是衡水学院的一名老师,最初开始自学心理学时,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017年,在衡水市妇联的指导下,我牵头组建了衡水市首家妇女儿童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带领团队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妇女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源于家庭的不和睦。
当得知衡水市妇联正在组建市婚调委时,我主动请缨,积极争取担任主任一职。我们吸纳社会上的热心人士、社会工作者、律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加入,队伍不断壮大,由最初的58人发展到如今的120多人。
我自创了“四个三”调解技术工作法:三听,听事件、听情绪、听需要;三问,问细节、问诉求、问困难;三调,调情绪、调认知、调目标;三给,给支持、给反馈、给方案。“四个三”成了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一个个婚姻家庭生锈的“锁”。
为拓宽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渠道,2024年3月,在衡水市妇联的大力推动下,我带领市婚调委团队进驻桃城区公安局何庄派出所,试建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通过联合出警、室内调解等形式,为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诉讼指引、纠纷调解等服务。当年5月,衡水市首个基层派出所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在何庄派出所正式揭牌。驻所婚调室极大地推动了调解前移,有效防止矛盾激化升级,缓解了民警解决家庭纠纷的压力。
有天晚上,我收到派出所求助,这是一起3次出警仍没化解的夫妻矛盾纠纷。我当即和民警一起赶到现场,进行调解。经过耐心疏导,双方找到了矛盾症结,冰释前嫌,承诺改善沟通。
调解不仅是化解纠纷,更要保护弱者、伸张正义。曾经有一名女同志哽咽着找到婚调室求助,她的丈夫在离婚诉讼期间,偷偷将双方共居的房子过户给前妻生的儿子,并将她和孩子赶出家门。我和派出所两名民警一起到男方家沟通调解。男方情绪激动多次想动手,民警全力保护,我极力安抚。经过两小时的艰难沟通,最终帮女方取回了个人物品及关键诉讼证据。她紧握我的手连声道谢。
这些年,为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们深入社区、广场,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2024年,我们联合社区举办家庭沟通赋能培训课56期,帮助社区居民提升与家庭成员沟通的能力,促进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惠及群众千余人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当看到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我们都由衷感到欣慰。我将会积极探索新的调解方法,带领婚调委的成员传播光和热,为家庭和谐、社会安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衡水市婚调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