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在五公镇高桥村李大哥的大棚内,“棚室课堂”志愿者陈进忠为李大哥讲解葡萄前期管理。衡水市饶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艾站长,俺家西瓜叶子上长了黄斑,您能来棚里看看不?”清晨六点,饶阳县官厅镇王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艾建立就接到了种植户王大叔的求助电话。放下电话,他扛着工具包直奔西瓜棚——这样的“紧急出诊”,对艾建立和“棚室课堂”的志愿者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作为“中国蔬菜之乡”“中国设施葡萄之乡”,饶阳县43万亩果蔬田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但种植技术跟不上、病虫害防治难等问题,曾让不少农户犯了愁。为破解难题,饶阳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打造“棚室课堂”项目,把课堂搬进田间、把技术送到手边,用“接地气”的服务,绘就了一幅“群众得实惠、产业能升级、乡风更文明”的同心圆。
“大家看,给西红柿整枝时,要把侧枝留1-2片叶掐断,这样能减少养分消耗,还能通风透光。”在饶阳县大尹村镇的蔬菜棚里,“土专家”宋长江正拿着枝剪现场示范。作为“棚室课堂”志愿服务队的骨干,宋长江种了20多年西红柿,从“凭经验种”到“靠技术管”,如今的他不仅自己年收入超20万元,还成了农户眼中的“技术救星”。
在饶阳县“棚室课堂”志愿服务队里,还有299名像宋长江这样的“土专家”。这支由300名种植能手组成的队伍,涵盖了西瓜、葡萄、西红柿等30余类“专业人才”,他们最懂农户的需求,也最会用“白话”“土话”讲技术。为了让服务更精准,实践中心还定制了65项“点单式”课程菜单:春分前后讲育苗,立夏时节教疏果,雨季来临前普及防涝技术,农户缺啥就“点”啥,志愿者就上门“送”啥。
“以前遇到病虫害,只能瞎琢磨,现在有了微信群,发个照片、拍段视频,专家很快就给支招!”留楚镇种植户李大姐点开手机里的“棚室课堂服务群”,群里不仅有志愿者定期分享的技术视频,还有各村联络员发布的课程预告。饶阳县按果蔬种植分布划分服务片区,每个片区设1名带头人、30-50名志愿者,再以村为单位建微信群,形成“片区包干+线上响应”的服务网。官厅镇的艾建立负责桃子、西瓜种植片区,30名志愿者跟着他跑遍了全镇200多个棚室,去年光线上解答问题就超500次。
“走,咱们去致信育苗基地看看人家的智能棚!”2025年春天,“棚室课堂”组织50余名种植户到基地观摩,看到智能化温室里电脑自动调控温度、湿度,病虫害靠生物防治,农户赵大哥直呼“开了眼”。回来后,他立马给自家葡萄棚加装了温控设备,今年葡萄上市时间提前了10天,一斤多卖了3块钱。为了让志愿者和农户都能“长本事”,饶阳县每月都会组织农技培训、实地观摩,2024年以来已开展活动48场,带动1200余名农户更新了种植理念。
如今的饶阳,“棚室课堂”不仅成了农户的“致富课堂”,更成了文明乡风的“培育课堂”。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培训种植户超3万人次,饶阳县实现“四季有鲜菜、四月到十一月有葡萄”,农户年均增收超1.5万元;“土专家”陈进忠、艾建立获评饶阳县文明市民,宋长江入选2024年“河北好人”,越来越多的致富能手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茶余饭后,农户们聊的不再是家长里短,而是“如何种出好果蔬”“怎样带动乡亲一起富”,好家风、好村风、好民风在田间地头悄然形成。

2025年6月,饶阳县王同岳村农户葡萄喜获丰收。衡水市饶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清风拂过饶阳的果蔬棚,翠绿的藤蔓间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也挂满了农户的希望。“棚室课堂”的志愿者们还在穿梭忙碌,他们用脚步丈量田野,用技术点亮希望,在服务群众的路上,续写着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