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赵建
黑白图像间的病灶追踪者

8月20日,赵建(右)在与同事一起诊断患者病情。河北日报记者 田 明摄
8月20日8时,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影像科X线、CT扫描、磁共振三大检查室外,病人有序排队拍片。
二楼诊断室的阅片电脑前,医学影像科主任赵建专注地盯着屏幕,右手食指飞速地滚动鼠标上的滚轮,变换角度观察刚刚完成扫描的一组胸部CT图像,查找患者病症的蛛丝马迹。
说到影像科医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看片子的”“做CT的”,事实上,影像科医生的工作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影像科分技术岗和诊断岗,技师负责检查拍摄,医生负责阅片诊断。每天有上千张片子从检查室的机器上汇集到诊断室,医生需要对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都熟悉,才能在黑白图像中准确指出病变所在。
“比如这张肝脏CT图像中出现了多发占位,和肝脏转移瘤很像,诊断的关键是有丰富经验能够甄别出‘棒棒糖’征,就能基本诊断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种比较罕见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赵建介绍,影像中同病异影或同影异病的情况很多,及时准确的诊断,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2021年4月,医学影像科值班医生面对一份特殊的病例报告难以决断。8岁男孩小刚的小腿X光片显示斑片状骨质破坏,层状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弥漫肿胀。是骨髓炎,还是骨肿瘤?一时难以确定。
小刚来自农村,已辗转数家医院,均未给出明确答案,而小腿的剧痛已让他无法正常行走。
不同的诊断结果,对应着不同的治疗方案,事关孩子身体健康。在外出差的赵建接到电话后连夜赶回医院,仔细观察二十余次不同时期的影像图片,反复对比其中的细节。
“这里!”他突然指着某处细微的骨质吸收带说,“虽然整体表现类似骨髓炎,但这个边缘的‘虫噬样’改变是尤文肉瘤的特征。”
三天后,病理报告证实了他的诊断。
接下来,是如何精准地判断肿瘤边界,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和化疗方案,这对预后至关重要。术前,赵建与外科医生反复沟通,探查肿瘤浸润范围,讨论肿瘤安全切除边界及需要避开的主要神经血管组织。
“他的建议就像作战地图,不仅告诉我们‘敌人’在哪里,还标出了所有需要避开的‘雷区’,手术非常成功。”主刀医生感慨,影像科医生就像临床医生的“眼睛”。
从业26年,赵建不仅练就一双慧眼洞察病灶,还以一颗仁心寻求技术突破服务基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的及早诊断有利于老年人健康。而检测骨质疏松,需要进行QCT等检测骨密度的专用设备,但一些基层医院没有配备这种设备。
在一次基层调研时,赵建发现某乡镇医院全年骨质疏松确诊率非常低。部分老人因反复骨折就诊,由于没有设备,医生只能凭经验判断为“老年性脆性骨折”。
能否基于常规CT,构建出一套骨质疏松预测模型?赵建决定组织团队攻关,以QCT结果作为标准,研发适用于常规CT的智能筛查系统。
赵建介绍,最关键的是数据收集阶段,需要拿鼠标在图像上将骨松质、骨皮质等一一圈出,进行区分标注。一次CT扫描形成400张图像,要在每一张图像上进行标注。
赵建带着团队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并用三个月测试了7种算法模型。为了优化参数,他时常凌晨还守在计算机前核对数据。最终,团队用一年时间,与人工智能公司一同完成系统开发。
这项研究成果在基层医院推广后,骨密度检测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骨质疏松筛查率得到大幅提升。
作为影像学科带头人,赵建始终以一颗仁心在黑白影像中寻根探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影像科2025年成功获批河北省医学影像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当被问及将来还有什么计划时,他笑着指向墙上“大医精诚”四个大字说,等到科里年轻人都能独当一面时,他就去山区进行义诊,把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基层群众家门口。(河北日报记者 桑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