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双争活动开展以来,广大燕赵儿女立足岗位,将这份信念化作生动实践,或在危难中挺身,或在平凡中坚守,或在传承中创新……他们用点滴行动诠释双争内涵,展现了新时代河北人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汇聚起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的磅礴力量。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书写者。我,一个土生土长的雄安人,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想以我的真实经历,讲述新时代燕赵儿女如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争光争气的故事。
雄安这片承载着千年大计的土地,是我血脉相连的根基,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温柔的色彩。我的父亲是容城人,我的母亲是雄县人,而我定居在安新,我们共同的身份,是雄安人。在这里,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那些关于糖葫芦的甜蜜记忆,至今仍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底色。
然而,成长的道路总是伴随着离别与追寻。为了求学,我第一次远离了家乡,远离父母的呵护和儿时伙伴的欢声笑语。每当夜深人静,思乡之情便如潮水般涌来,妈妈腌制的酸豆角,成了我缓解思乡之苦的最好慰藉。那些酸酸的味道,不仅仅是妈妈的味道,更是家乡的味道,它激励着我不断前行,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乡。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研究生毕业了。面对高薪邀请,我选择了返乡,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因为我知道,个人的命运与家乡的命运紧密相连,我愿意成为家乡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这一消息如同春风,吹遍了雄安大地每一个角落。当我看到新区规划蓝图上“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字样时,内心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这是家乡迈向新征程的起点,也是我们青年一代肩负使命、大展身手的广阔舞台。
雄安新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以“打造高中励志课堂”为目标,深耕教学一线,将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融入常规课堂,帮助那些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孩子重拾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证了太多孩子从迷茫到坚定、从失败到成功的转变,他们的笑脸,是我最大的动力。
除了立足本职工作,我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我知道困难家庭的孩子求学不易,于是积极推动村里成立困难学生助学基金会,至今已帮助30多位困难学生。
2021年我当选容城县平王乡人大代表后,利用周末时间向村民普及宪法知识,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义务清扫街道、慰问孤寡老人。在调研中,我发现乡里有很多留守老人,他们的生活状况需要关注。于是,我提出了“70岁老人免费午餐计划”的建议。经过努力和多方协调,该计划在古贤村、高小王村率先落地。
回首过去,每一天,我都在见证着奇迹的发生。这片曾经默默无闻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而我,也在这片热土上,与家乡共同成长,共同见证着时代变迁。
在参与双争活动中,我始终牢记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宗旨,践行奋发奋斗奋进的精神,不断向真向善向美进发。同时,我也注重学法用法守法,时刻保持着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才能共同推动家乡的发展,为燕赵大地增光添彩。
未来,我将继续以青春之名,在家乡建设的征程上砥砺前行。我将与众多青年一起,用脚步丈量时代,用行动践行担当,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
(作者单位:雄安新区安新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