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4日,在邢台市龙泉社区紫御澜湾小区,“孝老同‘邢’”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河北日报记者 高 珊摄
在社区,一些老人身体好、有时间,渴望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丰富晚年生活;一些老人失能半失能、高龄独居,需要他人的关怀与照顾。
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经过近些年探索,邢台市搭建起活力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志愿服务体系,“以老助老”成为新风尚。
尤其是去年以来,邢台市委社会工作部通过构建起“社区+社工+志愿服务+物业”四方联动机制,着力打造“孝老同‘邢’”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各项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为年迈老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让活力老人在帮助他人中收获充实与满足。
重塑社区“温度”
“于姐,是我!”
4月24日10时许,62岁的闫丽平提着一袋新鲜蔬菜,敲开了龙泉社区紫御澜湾小区居民于大姐的家门。
于大姐今年66岁,自己腿脚不便,老伴常年卧床,子女又不在身边。闫丽平每周不定时看望,成了她心中期盼的“温馨时刻”。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天闫丽平还带来了按摩师傅张志培。闫丽平上周来看望他们的时候,注意到于大姐的老伴呼吸粗重,就惦记着请张志培来帮忙做按摩理疗。
“老这么惦记着我们,真不知道咋感谢你们。不仅每次来都帮我收拾,还总惦记着家里是不是缺啥,真比我的家人还亲。”拉着闫丽平的手,于大姐有些感动。
在她心中,闫丽平就跟自己的亲人一样。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邢台并不鲜见。
2017年,自邢台发起“孝老同‘邢’”志愿服务项目以来,像闫丽平这样的活力老人活跃在各个社区,通过“以老助老”的方式,织就了一张温暖的社区养老互助网。
在龙泉社区新京都(东区)小区,退休不久的王春焕有了新的身份——社区义剪志愿服务队队长。
前几天,她拿着全套剪发工具,来到该小区独居老人谢留平家中。
76岁的谢留平,腿脚不便,也不愿出门,剪头发成了她生活中的一个难题。
“春焕,又麻烦你啦。”看到王春焕,谢留平拉着她的手连声感谢。
“大姐,您就别跟我客气了。”王春焕笑着回应。
围上围布,精心修剪……不一会儿,一个清爽的发型就剪好了。谢留平对着镜子照了照,笑容满面。
看着谢留平的笑容,王春焕也满心欢喜。“退休了不能无所事事,能给大家服务,觉得特别充实,有意义。”王春焕说,她最近邀请了不少老朋友加入了义剪志愿服务队,他们不仅为不便出门的老人提供上门剪发,还在社区里定期举办免费剪发活动,服务更多社区居民。
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明亮明显感觉到,有了这些老年人志愿者,整个社区更有“温度”了。“以前社区里‘对门不相识’,现在老人们互相串门比亲戚还勤快!”刘明亮笑着说。
去年,邢台市委社会工作部将龙泉社区定为党建引领下“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社区。随后,邢台市同心汇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驻龙泉社区,为社区老年人志愿服务注入了新活力。
一方面,社工们逐户摸排,重点了解社区独居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建立“需求库”;另一方面,他们精心策划适合社区活力老人的志愿服务项目,建立“资源库”。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先后引导社区活力老人成立了2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可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生活支持、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
“我们会根据老年志愿者的需求,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让老年志愿者更好地发光发热。”邢台市同心汇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李义超表示。
助力基层治理
在邢台市襄都区五一桥社区,63岁的程巧梅是有名的“金牌调解员”。
一个多月前,程巧梅帮助社区6号楼的两位邻居化解了一场耗时近半年的矛盾纠纷。
起因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楼上漏水,把楼下邻居家的墙皮和家具泡坏了。两家为了赔偿问题争吵过多次,越吵矛盾越深。
程巧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把两位邻居叫到一起,倾听双方的诉求,之后又从邻里和睦的角度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她的调解下,楼上邻居愿意赔偿损失,楼下住户也接受了道歉。
在五一桥社区,像程巧梅这样的社区调解员有十几位。他们是社区里的热心老人,哪位邻居因为琐事起争执了,哪家老人和儿女闹矛盾了,他们都愿意管一管,而且往往能把事情“摆平”。
社区因为有了他们,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居民们的生活也更加舒心。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往往藏在家长里短的琐事中。邢台市聚焦老有所为,引导老党员、老干部等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充分发挥所学所长,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近年来,襄都区全面筛选各领域具有专业特长的老党员、老干部,构建起140人的“襄都银发人才库”。他们还邀请18名退休法官担任社区调解员,成立了老法官调解室。
薛明路就是老法官调解室的一名调解员,退休前他是处理民事纠纷的资深法官。去年,在他的调解下,一对闹上法庭的父子最终重归于好。
“当了多年的法官,懂法律、善调解,能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大家解决矛盾纠纷。我也愿意干。”薛明路说。
一组数据,印证着老年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的效能——
仅2024年,邢台市共组织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等“五老”调解员1000余人,深入乡村、社区成立“五老”调解室210余个,义务提供咨询300余次,化解各种纠纷150余件。老法官调解室共调解民间借贷、交通事故、医疗纠纷、买卖合同等矛盾纠纷2000余起。
丰富晚年生活
4月24日15时,襄都区五一桥社区的党员活动室中传出了悠扬的歌声。70岁的吉明贤正带领着十几位社区居民排练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这支“夕阳红合唱团”,由社区的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成立。团员们平均年龄65岁,都是社区的文艺志愿者,每到节假日都会为居民们表演节目。
“我们虽然退休了,生活却有滋有味。”合唱团的一位成员说,在这里,他们不仅能一起唱歌,还能结交新朋友,大家一起进步,感觉每天都充满了活力。
丰富多样的志愿活动,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起来。
五一桥社区每年春节都要组织社区老年志愿者写春联,社区工作人员会专程将写好的春联送到社区困难老人家中,为他们带去节日的问候。
龙泉社区每年为老年人举办饺子宴,通过志愿者和老年人一起动手包饺子、品尝饺子,让老年人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通过活动,各个社区的老年志愿服务队不断搭建交流平台,吸引低龄老人加入,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形成“服务—参与—引领”的良性循环。
65岁的燕秋洁唱歌好,在龙泉社区、守敬社区等几个社区都小有名气。“五一”前夕,她联系了几名老年志愿者,和龙泉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上门看望独居老人。
“我们每次上门看望老姐姐们,不仅陪她们聊天,高兴了我们还一起唱歌。”燕秋洁说,唱着歌精气神都好了。
刘明亮介绍,除了开展各项文艺活动外,龙泉社区还通过专业社工链接医疗资源,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邢台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宋磊修表示,将继续强化资源整合,在省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拓展“以老助老”志愿服务模式,丰富“孝老同‘邢’”项目内涵,让老年人不仅成为服务的接受者,更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河北日报记者 高 珊)
记者手记
以老助老,老龄化社会的新探索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如何让老年人既“老有所养”又“老有所为”,这是民生考题,更是治理课题。
1月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培育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基层老年人组织,发展助老志愿服务,探索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管理制度。
邢台市探索的“孝老同‘邢’”志愿服务项目,通过活力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互助机制,织密了社区养老的网络,让老年群体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以老助老”模式的核心,在于精准对接需求与资源。一方面,活力老人时间充裕、经验丰富,渴望发挥余热;另一方面,高龄、独居或失能老人需要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邢台市通过“社区+社工+志愿服务+物业”四方联动机制,搭建起供需匹配的桥梁。
每周探望腿脚不便的老人,时常上门为独居老人理发……如今,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既缓解了养老服务的供给压力,又让助人者在奉献中收获充实感,形成“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养老的被动性,让一些老年人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邢台市成立的20多支老年志愿服务队,涵盖生活照料、心理辅导、纠纷调解等多个领域。数据显示,2024年邢台“五老”调解员化解纠纷超150件,老法官调解室处理矛盾2000余起。这些成果证明,老年人不仅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更是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
“以老助老”模式的成功,也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撑。邢台市引入社工机构,通过“需求库”与“资源库”精准对接,让志愿服务从“凭热情办事”转向“按需求服务”。这种“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模式,既提升了服务针对性,又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让“老帮老”走得更远,相关方面正考虑在专业化、精细化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发挥专业社工的策划与督导作用,深化需求调研,加强技能培训,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更多老年人参与热情。
邢台的实践表明,“以老助老”不仅是养老方式的创新,更是社会文明的升华。它用“邻里守望”的温度弥补了家庭养老的短板,用老有所为的活力打破了年龄的界限。期待“孝老同‘邢’”这样的创新实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高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