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志愿服务

从“一个人”到“一座城” 石家庄志愿服务共筑温暖同心圆

2025-04-11 09:51:15 作者: 来源: 文明石家庄

  春日的石家庄处处涌动志愿服务暖流。22年免费搭载特殊群体的退伍老兵、28年义务托管流动儿童的“爱心奶奶”、10余年为社区志愿奉献的党员夫妻……这座城市正将无数志愿者的坚守凝结成闪耀的爱心名片。当奉献从个体的微光汇聚为全城联动的星河,石家庄用温情的志愿接力证明:新时代的雷锋故事,正在全民参与中续写更动人的篇章。

  凡人微光点亮志愿星河

  在石家庄的大街小巷,无数志愿者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温暖注入城市脉搏。他们虽然角色各异,却共同印证着:最持久的爱心传递,源于平凡人对奉献的坚守。

  近日,在鹿泉区春风十里康养中心门口,一辆蓝白相间的新能源出租车停了下来。62岁的退伍老兵李合从车上搬下一箱箱慰问物资时,熟稔地与老人们寒暄。这位从业20余年的出租车司机,在车内醒目处张贴着承诺“军人、退役军人、老人、孕妇同城免费乘坐”。22年如一日,从接送看病老人到帮空巢老人代购生活物资,他的行程表里写满“志愿承诺”。多年来的爱心足迹,如同他当选“感动河北年度人物”时的感言,“方向盘握一天,服务人民的初心就不能丢。”

  在裕华区裕兴街道华兴小区,“爱心奶奶”张玉花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自1997年起,她义务帮“双职工”家庭看护孩子,后来又将自家客厅改为“四点半爱心课堂”,让孩子们有地方写作业的同时,还义务辅导功课。多年来,她义务照料援藏干部子女、单亲家庭儿童等30余名“流动娃”。曾有人提出每月支付千元托管费,却被她婉拒:“麻将桌旁有空闲,教育孩子怎能论价钱?”如今,最早受助的孩子已经读了博士,回家时经常过来看望“张奶奶”。张玉花的暖心事迹感动邻里,她也被评为“石家庄市文明市民”“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东方明珠社区的李广英与丈夫崔丙申因十余年无私奉献,被居民誉为“雷锋夫妻”。李广英自社区成立起担任楼长,是公认的社区“百事通”,调解纠纷、协调公共事务驾轻就熟。面对小区更换电梯的难题,她逐户上门解释政策、分享案例,化解居民疑虑,促成共识;崔丙申作为老党员,默默支持妻子,主动修补公共设施、清理垃圾,并协调解决商户空调挂机结冰问题。夫妻俩以“邻里事即自家事”为信念,常引用雷锋名言自勉,将社区视为家园守护。社区负责人说,他们的事迹也激励了更多人投身社区志愿服务。

  团队聚力书写大爱篇章

  当个体的温暖汇聚成集体的光芒,志愿服务便升华为改变城市的力量。在太行山深处,在凌晨街头,志愿者团体用爱心印证着集体善举所能创造的奇迹。

  每周六、日,太行山深处的石家庄市平山县占路崖村,晌午准时飘起粥香。石家庄一家人志愿者团队在此设立的“周末爱心粥铺”,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孤寡老人免费提供爱心午餐,让65名留守老人吃上了热乎饭。这份爱心善举的背后,是志愿者多年来深耕山区的坚守——76岁的团队负责人温德军带领志愿者扎根山区22载,累计为河北山区26个乡镇栽种果树2000余亩,向山区农户赠送雏鸡超8万多只,发展林下养殖,形成“果树+柴鸡”的生产方式,带动263户村民增收。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昔日的果树已经结果,柴鸡一年年在稳定产蛋,一枚枚鸡蛋、一斤斤核桃实打实地变成真金白银,真正改变了受助农户靠天吃饭的历史。赞皇县石嘴头村等6个村特制“扎根农村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牌匾表达谢意。石家庄市平山县王家湾村还在果树园修建了功德碑,记录着每一位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协会“关爱我家园,富我家乡”项目获评首届河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项目。

  凌晨五点的栾城区街头,新时代志愿服务协会的“爱心早餐”厨房早已蒸汽氤氲。备菜、熬粥、分餐……志愿者默契协作,为百余名环卫工备好早餐。这项坚持八年的“爱心早餐”工程,累计送出13万份餐食。协会从2019年5月10日起,还把每月十日定为“志愿服务日”,除了供应爱心早餐外,为环卫工人及孤寡老人提供义剪、义诊等延伸服务。环卫工邢增喜说:“热粥暖胃,志愿者的心意更暖心。”

  在石家庄市桥西区苑东街道3502厂社区,“爱心来敲门”志愿服务队以党建引领探索出“低龄助高龄”的互助养老模式。队长张秀芹自2017年起,带领由老党员、退休职工组成的志愿团队,从最初八九人扩展至65人,累计为120余位高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2700余次,覆盖助餐、助修、助聊等“六助”服务。团队创新建立“红黄蓝”三级照护体系,发放“连心卡”精准对接需求,每周三定为“爱心来敲门活动日”,通过积分兑换等机制保障长效运行。六年间,服务队从社区实践发展为全区推广的志愿服务品牌。

  全民参与织就温情网络

  志愿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全民共建。从法治宣讲到结对帮扶,石家庄正不断探索志愿服务体系,让爱心在全城流淌,在城乡每个角落绽放温暖光芒。

  “同学们,如果遇到欺凌行为一定要勇敢说‘不’,并及时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在鹿泉区第三中学的法治课堂上,“鹿小未”未成年人法治宣讲团成员正通过互动问答,向同学们讲解预防校园欺凌的知识和技巧。

  “鹿小未”未成年人法治宣讲团,于2021年10月由石家庄市鹿泉区青春榜样社工服务中心提出创建。宣讲团以普及法律知识,让未成年人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为初心,从初创的10名志愿者代表起步,逐步发展到9个行政单位的24名志愿者代表,共建鹿泉区未成年人保护联席机制。志愿者代表轮值负责宣讲活动的开展,带动了426名妇女主任、儿童主任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累计460名志愿者投身其中。成立三年多时间以来,“鹿小未”法治宣讲团构建起覆盖鹿泉区208个村社的“护未实践”社会保护网格;在鹿泉区百所学校和百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宣讲活动300余场,累计惠及5万个家庭。

  在石家庄,有这样一个志愿服务群体,他们与孤困儿童群体结对帮扶,为孩子们送去爱心与照顾。“你是我的孩子,我也是你的爸爸妈妈”虽无血缘之亲,“爱心爸妈”却用质朴的关怀为孤困儿童送去温暖和幸福。桥西区玉成社区的“爱心妈妈”武玥含,用五年时间叩开自闭症儿童文文的心门。从申请政策补助到陪伴认知训练,从拼图游戏到过马路教学,这位社区工作者多年来为困境儿童的成长带来了温暖与希望。当孩子第一次说出“开心”时,其母亲泪湿衣襟:“这份温暖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石家庄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石家庄市已有注册志愿者177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9442个。同时,市委社会工作部研发上线“石志兴石”志愿服务平台,为全市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工作者提供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志愿服务数字平台,平台设有“积分”“回馈”两大板块 ,具备“注册—发布—培训—积分—回馈”五大功能,还为志愿者提供保险保障,实现了奉献与回馈的双向奔赴,形成了志愿服务的完整闭环,是石家庄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春华秋实,善行不辍。当李合出租车上的雷锋头像与街头巷尾的“红马甲”交相辉映,当山区老人的笑脸与法治课堂的童声共鸣合奏,石家庄的志愿服务工程正在诠释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密码——当爱心成为习惯,当奉献形成机制,城市便拥有了永不停歇的温暖脉搏。

关键词:志愿服务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