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前夕,四川射洪市村民自发出钱出力,帮助生病邻居韩兴海一家翻修房屋、共渡难关,正是对这一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韩兴海妻子身患重病,家庭经济运转陷入困境,此时,邻里的援手,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短短几天时间,就将破旧的房屋修缮一新,这份情谊,这份担当,令人动容。如同一束温暖的光,成为这个春节温暖的注脚。
邻里间的互助,是社会公德的重要体现。在射洪村民的善举中,我们看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闪耀,村民们不计个人得失,帮助邻居摆脱困境,“邻里情深”在这里得到了最真挚的诠释。“远亲不如近邻”,在现代化的城市中,高楼大厦虽然拉近了人与物理空间的距离,但人心的距离却似乎变得遥远。然而,只要心中有爱,有责任感,邻里之间的情谊依然可以如同一家人般深厚。这种互帮互助是社会文明的生动注脚。
《春秋左传》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回顾历史,邻里互助的佳话不胜枚举。在唐代,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劳作的场景屡见不鲜。农忙时节,村民们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互相支援,共同完成繁重的农事活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进了邻里的感情,这种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需要传承和发扬。
古语有云:“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邻里关系虽然比不上自己与家人、亲戚的血缘关系,但因共同居住于一个地域彼此容易产生亲情、友情。因此,邻里之间以礼相待显得尤为必要。“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安徽桐城保存的清乾隆年间的“六尺巷”,依然演绎着流芳百世的佳话。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蕴含着质朴而深刻的生活智慧,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宏大背景下,更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它所描绘的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画面,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温馨写照,更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当邻里互助成为一种社会风尚,邻里间点点滴滴的善举汇成涓涓细流,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珍惜和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积极参与邻里互助,让这份温暖的力量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不断传递,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美好的社会环境。(朝阳门工作室 贾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