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正月十二),肃宁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上,一出精彩的武术戏《燕青打擂》正在上演。层层人群围绕之下,场内鼓声隆隆,喝彩声此起彼伏,“小演员”们擦掌亮剑,闪转腾挪,套路拳脚,场面热火朝天。

学员正在表演武术戏。(供图/肃宁县融媒体中心)
据了解,这些“小演员”均为沧州市肃宁县尚村镇西大史堤村武术戏公益培训班的学员。该培训班由12位平均年龄超过75岁的老艺人免费教学,至今已开办7年有余,累计培训学员超300人。
2月16日,记者联系上培训班的武术戏老艺人李福启。他向记者介绍,武术戏是肃宁独有的民间艺术,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老艺人们亲切地称为“玩艺儿”。武术戏最大的特点是真刀真枪真功夫,武打场面占全剧百分之七十以上,武术与戏剧情节在其中巧妙融合,很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李福启回忆说:“我十多岁就开始跟老一辈学武术戏,那时村里的孩子们都争着抢着学。鼎盛时期,全县40多个村都有自己的代表剧,都能上台演出。随着老艺人们相继离世,会武术戏的人越来越少,这一艺术形式才渐渐面临失传。”
李福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下决心:“这是咱们的宝贝,不能丢在我们这一辈手里。”2017年,他和几位村民在时任西大史堤村党支部书记齐剑颖的帮助下,搭建场地、购置服装道具,组建起村里的武术戏公益培训班。
重拾武术戏的过程并不容易。首先就是没有演出剧目,村里的经典剧目《燕青打擂》因长时间无人练习而几乎失传。李福启不得不四处寻访健在的老艺人,大家一起回忆、拼凑,才使得今天的《燕青打擂》得以重现。

武术戏《燕青打擂》。(供图/肃宁县融媒体中心)
此外,他们还面临着家人的不理解及顾虑。“我家那口子总说我是‘吃饱了撑得’。”李福启无奈地笑了笑:“有时候家长担心孩子会磕磕碰碰,我们总得耐心地打电话解释、劝说。”
尽管遭遇重重困难,但李福启、崔连聚等12位老艺人依然坚持将培训班开办了下来,并且一开就是七年。七年间,他们风雨无阻,每个周五、周六以及寒暑假都会免费来给孩子们指导动作,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武术戏的平台。

武术戏老艺人李福启为学员纠正动作。(刘巨雷/摄)
“现在我们的学员里已经有40多个能当主演了,不少周边村子的孩子也特意过来学,会武术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逢年过节,村里总要演上一场。看着他们的动作有模有样,我特别高兴,感觉热闹又回来了,再多的辛苦都值得。”李福启欣慰地说。
当被问及坚持下来的动力时,李福启表示:“武术戏是我的爱好,我自己的生活里缺不了这个,一天不练就浑身不舒服。还有就是,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把‘玩艺儿’一代代传承下去。”李福启坚定地说:“只要我们还能教动,只要还有人愿意学,培训班就会继续办下去。”(河北日报纵览新闻见习记者 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