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乡风文明是乡村全面振兴之魂。风俗礼仪、价值观念等,虽然“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地折射乡村的精神世界是否丰盈,关乎乡村的未来发展。建设文明乡风,涵养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就是在为充满希望的美丽乡村塑形铸魂,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河北省扎实有效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一个个举措破除陈规陋习,一项项部署厚植新风正气,文明新风劲吹于燕赵大地的广袤田野;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一本本《村规民约》、一个个“爱心小院”、一间间“孝老食堂”、一场场简约的乡村婚礼,这些带有浓厚燕赵乡村特色的好经验、好做法,成为文明乡风建设的河北注脚。
不良乡风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培育和涵养文明乡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功成。推进移风易俗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既要找准推动力大的好办法,也要用好撬动力大的新办法,需要常抓不懈、绵绵用力。
要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焦点问题,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近年来,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得到有力遏制,减轻了广大农民群众在婚丧嫁娶方面的支出负担,受到群众欢迎和支持。然而在少数地方,某些陈规陋习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就要在这些群众反映集中的重点问题、突出问题上出实招、见真章,对症下药、持续用力,让文明的时代新风深入人心。
要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提升工作实效。移风易俗,从党员干部做起。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积极担当起移风易俗的引领者、宣传者和践行者。要发挥文化传承和浸润作用,创作推出更多反映移风易俗内容的文艺作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引导群众改变观念、自觉破除陈规陋习。要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对先进典型进行奖励,让德者有得。要发挥群众创造性,创新青年婚介、农村养老服务、农村婚丧宴席举办等方式,推动农村婚丧、孝道风气持续向好。要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各有关部门协同联动,切实解决好文明乡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让我们携起手来,革除陈规陋习、涵养精神家园,让文明新风吹拂燕赵美丽乡村、文明馨香浸润幸福生活。(河北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