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4月8日上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等148个集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授予苏翊鸣等147名同志、追授邓小岚同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邓小岚是人民日报前社长和总编辑邓拓之女、《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也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领队。今年2月,以她创立的马兰小乐队为前身,44名阜平山里娃组成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两次唱响《奥林匹克颂》,让全世界看到了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筑梦冬奥的精神风貌。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唱响《奥林匹克颂》。
3月21日,北京冬奥会闭幕一个月后,邓小岚突发疾病去世,享年79岁。3月22日,邓小岚女儿刘明明以母亲的口吻回复全社会的关爱:“亲人们,朋友们,一直以来关心着我和马兰的人们,看到马兰的孩子们都在美好的音乐中长大了,乡亲们的生活也好起来了,亲人们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我的心愿都已经实现了,我也要去和我的爸爸妈妈团聚了。在这里向大家道一声再见,愿我给你们留下的都是快乐美好的记忆。祝福马兰,祝福大家,祝福未来……”
让邓小岚心心念念的马兰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的西部深山区,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地,也是邓小岚的父亲——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邓小岚指导孩子们使用乐器。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日成 摄
邓小岚1943年生于阜平县易家庄村,出生后被寄养在老乡家里,辗转在马兰村和麻棚村生活了3年。因为个人身世、父辈情结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邓小岚一直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她常说:“我就是马兰人。”
1999年,在北京市公安局退休后,邓小岚常常回到马兰村,默默为村里做事,先后帮助该村翻建学校、修路种树、改建水冲式厕所、救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发展旅游等。
2003年,退休后的邓小岚到马兰村回访时偶然发现,“这里的孩子什么歌都不会唱。”于是,她萌生了教孩子们唱歌的想法。

在邓小岚住处保存着的马兰小乐队队员合影。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日成 摄
2004年,61岁的邓小岚号召兄弟姐妹捐款4万元,把马兰小学4间破烂的教室翻盖成7间校舍,又从亲朋同事那里募集乐器带到马兰村,成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乐老师。自此之后的18年里,邓小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马兰村,为实现山里孩子的音乐梦不断努力。
在2010年高速公路修通前,邓小岚每次从北京去马兰村,都要在早上8点出发,路上倒车颠簸12个小时才能到村里。即便这样,她每年也要在北京与马兰之间往返20多趟,一趟约600公里。
2006年,邓小岚成立马兰小乐队。从此,一双双指甲缝带泥的小黑手弹奏起了西洋乐器,世界名曲开始回荡在大山深处。在邓小岚的带领下,马兰小乐队孩子们的足迹延伸到湖南、浙江等地,也登上了北京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更大的舞台。
18年来,邓小岚培养了200多名学生,他们当中很多人上高中、读大学,还有10余人在大学里读了艺术专业,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邓小岚和孩子们在一起。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日成 摄
正如邓小岚所愿,现在马兰村的孩子们都在美好的音乐中长大,阜平县的乡亲们的生活也好起来了。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脱贫政策支持下,在社会各方力量的帮扶下,阜平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彻底改变了贫困面貌。2019年底全县16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20年2月阜平退出贫困县序列。
现在的马兰村,现在的阜平县早已不是旧模样,太行山里的乡亲们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澜澜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