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文明先锋

保定“摔跤爷爷”白鹤江12年义务帮上千名孩子圆梦

2025-10-24 09:19:51 作者: 来源: 河北日报

  保定“摔跤爷爷”白鹤江12年义务帮上千名孩子圆梦

  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摔跤

  10月20日19时,保定市莲池区南沟头村的一处院落里,训练声此起彼伏。

  这里是一个武馆。孩子们两两一组,正在互相过招。馆长白鹤江时而示范动作,时而纠正姿势。

  虽已69岁,白鹤江依旧身形矫健,声音洪亮。

  出生于武术世家的白鹤江,自幼师从摔跤名家,曾是一名专业运动员。离开专业队后,他回到家乡做生意。

  1993年,中国式摔跤退出全运会比赛项目。想到中国式摔跤的一些精湛技术可能面临失传,“将中国式摔跤传下去”的念头在白鹤江心里萌发。

  “中国式摔跤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不能让它断了传承。”白鹤江说,2013年,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他决定重拾自己的老把式。

  于是,白鹤江自掏十几万元把村里的废旧工厂改造为武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选择免费教孩子们摔跤。

  起初,愿意来学的孩子并不多,坚持下来的更少。一腔热情,却换来了冷遇,这让白鹤江有点儿灰心。

  “每天放学练两小时,寒来暑往不间断,很多孩子受不了这种苦。有的练了三五天,有的练了半个月,有的练了半年走了。”白鹤江说。

  不服输的他打印招生宣传单,骑着自行车到周边村子和学校去宣讲,前前后后跑了十几个村子……渐渐地,有一些家长愿意把孩子送过来试一试,学员从十几人到几十人,最多时有百余人。

  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孩子们放了学就直奔武馆。周六日和节假日,武馆全天都有训练。“孩子们一多,都比着练,馆里可热闹了。”白鹤江说。

  为解决缺少训练器材的难题,白鹤江想出了各种土办法:改造农具当训练器材,轮胎、石锁就成了教具。“你看,这是砘子,有20斤、25斤、35斤等不同重量,原本是农田里压土用的老物件,现在给孩子们练力量用。”

  尽管器械简单、环境简陋,但白鹤江手把手教授摔跤运动的基本功和专项技术,让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表现明显提升。

  10月15日,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白鹤江上榜。12年来,白鹤江义务帮助上千名孩子学习摔跤,培养出3名运动健将、9名一级运动员、8名二级运动员。他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摔跤爷爷”。

  好成绩为武馆带来了名气,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白鹤江愈发忙碌。

  “来了就是我的孩子。”白鹤江的招生原则简单却温暖。他的武馆大门永远向所有孩子敞开,不论性别、年龄、地域。

  因为训练安排在课余时间,白鹤江担心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专门在摔跤馆放置了一排小课桌,方便提前到的孩子做作业。夏天,怕孩子们中暑,他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西瓜、冷饮。

  在习练摔跤的过程中,很多孩子懂得了坚持与拼搏的可贵,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今年8岁的孙晨珺家住在保定市北二环附近,每天放学,妈妈李敬彩都会送她到武馆训练,单程车程近40分钟。

  考虑到距离有些远,白鹤江刚开始觉得孙晨珺坚持不了多久。“这次我真是看走眼了,这孩子十分坚强、有毅力,已经坚持训练一年多了。”白鹤江说。

  拉起孙晨珺的手,手掌上布满了老茧,摸起来硬硬的。

  “疼吗?”记者问。

  “前几天茧子裂口了,有些疼,现在已经不疼了。”孙晨珺自豪地说,“我能一口气做10多个引体向上,提起30公斤的石锁呢!”

  李敬彩告诉记者,她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找白教练的,没想到孩子很喜欢,一直坚持来训练。如今,孩子身体素质增强了,精气神也不一样了。

  今年6月,孙晨珺参加第二届京津冀中国式摔跤校际联盟邀请赛,赢得了冠军。

  “只要肯练,就会有变化,这没有捷径。”白鹤江说。

  武馆北面的瓦房里,墙上挂满了白鹤江带着孩子们去各地参加比赛的合影,桌上放着多个奖杯。

  10月20日20时,一天的训练结束了。室外温度只有6℃,孩子们并不觉得冷,纷纷向教练告别。

  “只要还能动,我还会坚持教学。”白鹤江说,“中国式摔跤是我们的传统体育项目,我希望它能回归全运会竞赛体育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它。”

关键词:摔跤爷爷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