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文明先锋

祝贺!河北2人荣登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

2025-10-15 14:43:22 作者: 来源: 中国文明网、文明河北

  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10月1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38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河北省共有2人上榜。

  他们分别是:

  白鹤江:“摔跤爷爷”自建武馆 12年免费培养出多名运动健将

  赵书芹:长嫂如母 悉心照顾盲人小叔子三十余载

助人为乐

白鹤江:“摔跤爷爷”自建武馆 12年免费培养出多名运动健将

  白鹤江,男,回族,1956年6月生,河北保定市某国术馆馆长兼教练。2013年,白鹤江创办国术馆,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保定快跤。12年无偿奉献、分文不收,义务帮助上千名孩子圆了“摔跤梦”,培养出3名国家运动健将、8名国家一级运动员、7名国家二级运动员。他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摔跤爷爷”。

  武术世家的传承使命

  出生于武术世家的白鹤江,自幼师从摔跤名家,曾是一名专业运动员,后开始经商。

  “中国式摔跤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不能让它断了传承。”2013年,白鹤江毅然选择弃商从武,用自己全部的积蓄建设武馆,义务教授孩子们摔跤课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武术的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体魄,培养了他们的意志。

  没有专业场地,他就亲手改造农具当训练器材;缺乏专业设备,轮胎、石锁就成了“土法教具”。操场北侧的砖房里,旧课桌整齐排列——这是他为放学早的孩子准备的“自习室”,训练间隙的西瓜冷饮,则藏着这位爷爷对“孙辈”的疼爱。村里人都知道,摔跤爷爷的武馆,早已不是单纯的摔跤场,更是孩子们离不开的第二个“家”。

  三千多日夜的爱心坚守

  “功夫是时间和血汗积攒出来的!”白鹤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的严格要求下,5岁的孩童会咬着牙完成翻滚训练,13岁的少年顶着烈日反复练习招式。更让乡亲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的是,十数载风雨无阻的坚守,让那些原本瘦弱、三天两头闹点小病的孩子,在武馆里一天天结实起来。个头蹿了,生病少了,眼神也愈发清亮有神,家长们无不感激:“多亏了摔跤爷爷!这武馆,真是给咱孩子‘摔’出了一副好身板!”

  12年来,这座“土味武馆”培养出3名国家级运动健将、15名国家等级运动员,学员斩获全国赛事奖牌两百余枚。更让白鹤江自豪的是,许多孩子在这里学会了“摔跤精神”:11岁的刘辰滢两年内勇夺5枚全国比赛奖牌;11岁的杨晨好5岁习武,日夜苦练,凭借精湛的技艺崭露头角,获得全国中小学生武术比赛冠军奖牌2枚、河北省武术比赛冠军奖牌4枚;18岁的郭宇航从叛逆少年成长为立志报考体育院校的追梦人。

  不分彼此的公益情怀

  “来了就是我的孩子!”白鹤江的招生原则简单却温暖。他的武馆大门永远向所有孩子敞开——无论民族、性别、年龄或地域。

  夏天他担心学员中暑,冬天挂念孩子受寒,自掏腰包添置防暑降温物品的模样,活脱脱一位操心不已的大家长。这份无私感动了整个村庄。农忙时,总有家长主动来帮忙修缮场地,毕业的学员常回馆里当志愿者。当被问及为何年近古稀仍坚持教学,老人抚摸着斑驳的石锁说:“看到孩子们在摔跤中强健体魄、找到自信,比赚多少钱都高兴。”

  如今,白鹤江依然每天清晨准时推开武馆的木门。那排砖房前新栽的白杨树已亭亭如盖,仿佛在见证这位老人用12年光阴写就的承诺: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想学,中国式摔跤的火种就会永远传递下去。

孝老爱亲

赵书芹:长嫂如母 悉心照顾盲人小叔子三十余载

  赵书芹,女,1942年5月生,河北省邢台市经济开发区留村街道办事处前大流村村民。她的小叔子自幼有眼盲并患有智力障碍,行走不便,生活无法自理。三十多年来,赵书芹不离不弃,用母亲一样的爱,悉心照料小叔子的生活,承担其饮食起居,耐心包容其“小破坏”。她拒绝将小叔子送入养老院,强调要让小叔子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她深沉的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孙后代,孝老爱老成为一种家风代代传承。

  不离不弃 用母爱悉心照料小叔子30余载

  赵书芹的丈夫已去世,小叔子董小四先天眼盲,未娶妻无子女,生活不能自理,之前一直由赵书芹的婆婆照顾。自婆婆去世后,赵书芹就担起“长嫂如母”的责任,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盲人小叔子的日常生活。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

  清晨5点多,赵书芹起床后先去小叔子那院转一圈,看看他的状况,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她会带着小叔子去菜地或街上转转,一边干农活一边遛弯。吃过早饭后,赵书芹就给小叔子找点“事”做,让他不感到那么孤单。但凡别人能单独看见赵书芹的时候,她总是步履匆匆去给盲人小叔子送饭、收拾家务,生怕自己外出一会,让小叔子吃不上饭或者闹小脾气。

  随着年龄的增大,小叔子听力、智力都出现问题,脾气也变得乖张淘气。赵书芹一直把他当个老小孩,每天除了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得耐心包容他的“小破坏”。无论是“拆家”还是“谩骂”,赵书芹从不跟他计较。赵书芹说,“只要我有能力,我就会好好照顾他,让他吃饱穿暖,尽我最大的力气照顾他”。

  只要我在 就不能让他住养老院

  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小意外。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赵书芹像往常一样去给小叔子送饭,到家后却未发现小叔子。里屋、外屋、小院、四邻……里里外外地找了好几遍,也没有找到人。这让赵书芹心急如焚,眼泪夺眶而出,又自责又担心,通知了自己的子女、子侄和乡邻一起找。一上午过后,终于在房后的废弃院子里找到了小叔子。原来,淘气的小叔子从自家小院子里约30公分的缝隙钻进了房后的废弃院子,又一路摸索着爬窗户、跳墙头,把自己藏了起来。

  找到小叔子的那一刻,赵书芹紧紧提着的一颗心才终于放下。即便如此,赵书芹也不忍心责备他,还耐心地把他哄出来。子女子侄们看见80多岁的赵书芹颤颤巍巍的搀扶着小叔子都心疼不已,就提议把小叔子送到养老院,但她坚决地说:“只要有我在一天,就不能把他送养老院,养老院里能管他吃喝,还能惯他脾气吗?一旦没人给他说话遛弯了,人的精气神儿就没有了。”

  好家风 四世共传承

  身教胜过言传。赵书芹孝老爱亲、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孩子们在她的影响下个个懂事孝顺。如今,在她的引导下,子女子侄们都和善持家,也跟着她一起照顾瘫痪的三叔和眼盲的四叔,孙子孙女们也抢着帮奶奶干活。儿女们事业有成,孙辈们也学有所成,大家庭温馨和睦。

  赵书芹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点点滴滴的真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无怨无悔地用平凡的举动演绎着人间真情,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中国好人榜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