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双争进行时

我和我的双争故事 | 刘秘莲:用笔墨守护红色记忆

2025-07-03 16:14:12 作者: 来源: 河北日报

  【阅读提示】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双争活动开展以来,广大燕赵儿女立足岗位,将这份信念化作生动实践,或在危难中挺身,或在平凡中坚守,或在传承中创新……他们用点滴行动诠释双争内涵,展现了新时代河北人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汇聚起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的磅礴力量。

  我生在肃宁一个崇尚文化的家庭,从小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痴迷那些反映家乡抗战烽火的小说。书里那些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在我心中埋下了崇敬的种子。

  长大后,聆听长辈们亲口讲述的烽火岁月,我猛然感悟:那些书中的故事并非虚构,它们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脚下土地上,书中的英雄,正是我们身边这些沉默的父辈乡亲。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我心中升腾:对英雄的崇敬不能只藏在心底,我要为他们做些什么,要让他们的故事流传下去。这成为我践行“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的原点。

  退休后,我立刻行动起来,带着录音笔和笔记本,一次次重访那些曾给我讲故事的老人们。我反复聆听、记录,核对每一个细节,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

  经过无数次走访求证,一篇篇饱含血泪与荣光的纪实文章诞生:《齐会战斗记》,反映老八路刘福增在战斗中负伤,由白求恩亲手取出弹片的故事;《舍生忘死救亲人》,讲述村妇救会主任杜文秀的壮举……当这些凝结着心血的文章,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由沧州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刊印发表时,我感到无比欣慰。

  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先辈英灵的告慰。

  为了挖掘更多被尘封的故事,我独自一人踏上了寻访战场遗迹的征程。北曹庄、雪村、窝北、丰乐堡等数十个村庄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更多可歌可泣的名字和故事被梳理出来:宁死不屈的小英雄张牛,为兄复仇的袁振伦,飞檐走壁的锄奸队长王子勤,激烈悲壮的雪村战斗……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对脚下这片英雄的土地充满更深沉的敬意。

  如何让这些故事发挥更大价值?我选择走进校园,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我带着整理好的故事,在学校举办了多场“牢记抗战历史,不忘革命先辈”的红色教育讲座。讲述时,先辈的精神感染着我,也打动着师生们。会场庄严肃穆,孩子们凝神静听。

  在肃宁县第五实验小学,我讲了两个多小时。看到孩子们感动的泪水,我知道,崇敬英雄的种子正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那一刻,我无比清晰地感受到,传承红色精神,教育后代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奋发图强,正是我双争实践最核心的意义——上慰英烈,下启未来。

  年迈的身体和严重的眼疾,对我而言是巨大的挑战。面对屏幕,模糊和刺痛如影随形。然而,每逢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特殊日子,只要有约稿,我便备好眼药水,写写停停,强忍不适也要按时完成。让英雄不朽,让历史鲜活,是我的使命,也是支撑我克服万难的动力。

  回首来路,从灶火旁、磨盘边痴迷“闲书”的农家女,到皓首穷经、奔走乡野的红色历史记录者,我的人生因书而变,更因双争的信念而充实坚定。

  纵然老眼昏花,步履蹒跚,只要一息尚存,我这支笔就不会停。让英雄的故事永续流传,让红色的基因代代相承——这就是我,一个普通老人的荣光与使命。

  (作者曾就职于肃宁县人民医院,现已退休)

关键词:双争故事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