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未成年人工作

衡水学院:文明沃土育时代新人

2025-06-19 15:23:08 作者: 来源: 河北日报

  日前,衡水学院获得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这一殊荣,是全体师生凝心聚力、深耕文明沃土的生动体现,更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衡水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六力”协同文明校园新局面,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党建领航 思政铸魂

  筑牢文明之基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衡水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无数的先烈走出衡水,为建立新中国抛洒热血。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衡水学院在思政课教学中尤其注重讲好中国故事,真正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让青年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该校多位教师在省市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大赛中荣获佳绩。在首届京津冀师范高校大学生“讲经典、悟原理、明方向”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学校强化大思政育人理念,以“价值塑造”为核心,构建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大思政工作体系,与饶阳县耿长锁纪念馆等共建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聘任林秀贞等11位全国道德模范、行业精英担任校外思政导师;创新“五四四”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增长才干;创建“三融入”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新范式,推出“董子+”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微美学习”网络育人、“三全四维”心理育人体系等特色思政品牌。

  文化浸润,擦亮百年师范底色。学校把党建领航融入育人全过程,开展党支部建设规范提升行动,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用党支部建设的成效指导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培养了学生党支部典型,创建了“旗帜行动”“青春向党宣讲团”等活动品牌,实现党建引领育人“一盘棋”。近三年,143人次获“河北省师德标兵”“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这里,信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经由一次次触摸历史脉搏、丈量时代发展的实践,在青年心中落地生根。

  夯基筑垒,党建之根深扎,文明之树方能枝繁叶茂。走进学生公寓,“党员先锋岗”的标识鲜明醒目。学生党员的值班记录本里,书写着理论学习、工作感悟、组织生活、作风纪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的点滴表现。翻开党员教师和离退休老同志的手写党章学习心得,工整字迹间饱含对党组织的赤诚。青年党员教师在主题党日活动中的铮铮誓言,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理想之光在新时代的坐标中闪耀。

  立德树人 特色立校

  铸就文明之魂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

  衡水学院的校园里,不止鸟语花香、书声琅琅,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校训“守正出新”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田。

  学校把价值塑造、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构建五育并举、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紧密对接衡水市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要、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思路,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全程化融通,专业培养与职业能力达成全程化贯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职业可持续发展全程化联通,构建了“修德铸成人、强能筑成才、致用助成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如今,学校正在全面推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为引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优化五大专业集群。新增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康复治疗学等4个大健康类专业,英语、化学等10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或进校考查,生物科学等16个本科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立足脚下水土,涵养独特气质,这是衡水学院立德树人的鲜明印记。衡水内画、武强年画等地方瑰宝,悉数融入课程体系,文化传承的涓涓细流,在青年心田浇灌出自信之花。校园内,“道德讲堂”长年不辍,“文明班级”“星级宿舍”创建活动,让自律、互助、向善成为校园日常风景。

  数字无声,却有力印证着文明的厚度:年度人均志愿服务时长50多个小时,这是青春奉献的热忱刻度;超过98%的用人单位满意度,是对育人成效最踏实的回响。

  校城融合 协同创新

  勇担文明之责

  大学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是相互支撑,更是相互成就。

  在衡水的不少企业里,经常能看到衡水学院专家团队的身影。他们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学校在产教互动融合中提升内涵和竞争力,加快了学生的成长步伐。学校鼓励师生把课题、论文立在行业企业,构建了实验、实训、实习、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大刀阔斧推进校城融合,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航,动态调整专业布局,精心构建“双导师”制度,企业技术骨干与学院教师携手指导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锤炼真才实学。2024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87.02%,留京津冀率62.99%,留衡率15.55%,一批校企合作专利成果在生产一线转化生金。

  同时,学校还组织骨干力量深入调研区域主要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实施“服务衡水行动计划”,建设果蔬发酵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14个,组建89支专家团队,获批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取得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技成果一等奖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文明之光亦由校园辐射至城市的肌理。街道社区里,学校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的身影温暖坚定;衡水湖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会上,“衡院志愿红”始终是最值得信赖的青春名片。大学生参与展演衡水市首部大型实景舞台剧《大美衡水 湖韵千年》等5个服务衡水文化精品,社会好评如潮。

  初夏时节,衡水学院2025届毕业生们郑重地在校园一隅种下一片新绿。新栽的红枫树苗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呼应着年轻人心灵的律动。根植于党建的深厚土壤,沐浴着立德树人的阳光雨露,汲取着校城融合的丰沛养分,衡水学院这片文明沃土上,每一棵树苗都在奋力舒展枝叶,撑起一片属于未来的天空。

  “我们追求的不只是自身荣誉,更是以人才之智、文化之力、文明之风,深度参与并推动一座城的向上生长。”衡水学院党委书记牛泽彬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产教融合发展方略,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发展路径,为融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文明建设贡献更多衡院力量。(周海荣)

关键词:文明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