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沧州市扎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见行见效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近日,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沧州37个单位和个人荣获国家级荣誉。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久久为功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沧州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动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让文明之花在沧州大地绚丽绽放。
从发现一个“好人”到引领一座城市,沧州用十八年的坚守铸就了“好人之城”的金字招牌。自2007年起,沧州创新推出“沧州好人”评选机制,形成“日有线索、周有推荐、月有评选、年有表彰”的全链条培育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涌现1800余名“沧州好人”,其中312人入选“河北好人”、20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数量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地级市。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在沧州市举办
为了让榜样力量触手可及,沧州打造了全省首个“身边好人”专题展馆,并三次承办“中国好人”发布活动,真正让“看得见的榜样”变为“学得来的力量”。
随着“好人之城”建设持续深化,越来越多的凡人善举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好人就在身边”已成为市民最真切的共鸣,更成为这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注解。
如何让文明理念落地生根?沧州聚焦群众需求,汇聚群众力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文明服务网”——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98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串珠成链,大运河文明实践带、文明实践综合体等创新载体遍地开花,形成了“一站多能、一体多用”的服务新格局。
在任丘,“十五米志愿服务圈”让居民“出门即享服务”;在黄骅,“赶大集”志愿服务将政策宣讲、便民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目前,全市195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基层,他们用“红马甲”连起民心,用“微服务”传递大爱。

渤海新区黄骅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赶大集”志愿服务活动
移风易俗,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重要抓手。沧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依托,持续推动陈规陋习“减速”,文明新风“提速”,在一系列可感可触的实践中,让文明理念真正“入脑入心、入户入村”。
目前,青县已建成投用“孝老食堂”204家,占全县村庄近六成,在助餐服务的基础上,拓展了助洁、助医、助浴、助娱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惠及老年人超万名;河间连续七年、盐山连续三年举办集体婚礼活动,文明、简约、庄重的仪式成为青年人理性婚恋的新选择;2024年12月,全国移风易俗工作交流活动在沧州举办。

青县金牛镇陈辛庄村老人们正在孝老食堂开心地用餐
从“老人吃得暖”到“新人婚事简”,从一顿饭、一场婚礼,到一场面向全国的交流活动,移风易俗正在这座城市悄然生根,在群众的认可和参与中不断延伸、持续生长。
文明,不只是“软指标”,更要成为群众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沧州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紧盯群众关切,聚焦身边小事,持续推进城市更新、精细管理与品质提升。
老旧小区改造让一栋栋“高龄”楼房重焕青春:曾经斑驳的墙面披上“新衣”,昏暗的楼道变得明亮整洁,新增的健身器材、文化墙、便民服务设施,将昔日的“城市角落”变为“幸福港湾”;道路畅通工程如同打通城市“经络”,60公里断头路的贯通不仅疏通了交通“毛细血管”,更用街景为城市颜值加分;城市管理更显绣花功夫——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机械化清扫全覆盖,中心城区环境容貌水平显著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如今,“推窗见绿意,出门入画中,相逢皆笑颜”已成为沧州市民的日常,这些变化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升着城市的温度。沧州用扎实的创建行动证明:真正的文明,既镌刻在城市的肌理中,更流淌在百姓的心田里。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项活动到一座城的蝶变,沧州用文明之笔绘就了“人城共美”的壮阔画卷。站在新起点,沧州市将锚定持续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让文明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座城市的温度,来自生活在这里的人;真正的文明之光,源于每个人的点滴行动。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举手之劳的善意,共同点亮这座城市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