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栏 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强大道德力量,河北省文明办会同河北省文联联合推出《双争榜样》专栏。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我省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以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加以呈现,文明河北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房铁妮

房铁妮,男,194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石家庄市栾城区柳林屯乡北十里铺村村民。自年轻时候起,房铁妮便显现出对机械修理的浓厚兴趣与天赋,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修理“神匠”。50多年来,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只要村民有需求,房铁妮总是随叫随到,义务为村民修理小家电。而今已是83岁高龄,依然忙碌在为村民服务的第一线。荣登2025年1-3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
神匠房铁妮
- 李冬泉 -
房铁妮。
一看到他的名字,我就笑了:铁妮——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
怀着好奇,在栾城区北十里铺村委会的院子里,我跟他见面了:八十三岁,右腿行走不便,戴顶大檐儿的灰帽子,着一件旧迷彩衣。
资料显示:房铁妮,中共党员,退休职工。五十多年如一日,义务为村民修理小家电……
神匠
北十里铺,一千多户,四千五百多人。
“谁家的门朝哪儿开,我都知道。”房铁妮很自豪。
五十多年来,房铁妮凭着他修电器的手艺,已经踏遍了全村的门槛。
后街赵小更家的电视机坏了。半夜,雨正下着。赵小更电话中说,要接房铁妮去他家修一修。房铁妮说:“接嘛,我自个儿去。”从床上爬起来,骑上自行车,披上个雨衣,他就冲进了雨里。原来是遥控器坏了。接触不良。房铁妮就地取材,找出一个烟盒,把上面的锡纸剪下一小块儿,摁在上面,粘好,一切搞定。赵小更喜笑颜开。
一大早,郭更印家的电视不能看了。房铁妮正在村里遛早,拐个弯,他过去了,一看,是机顶盒的问题。房铁妮回到家,在小配件箱里搜寻半天,配件找不到,二话不说,把自家的机顶盒送了过去。郭更印不好意思。
退一步讲,房铁妮随手找几根铝线,窝几下,照样能收到电视信号。难不倒他!
“都帮乡亲们修过啥?”我问。
“可多。”房铁妮笑起来。他如数家珍。从几十年前装在小木匣里的收音机开始,他修过的小电器,几乎代表了中国农村的小电器演变史:手电、收音机、电褥子、烧水壶、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数字电视机、DVD、机顶盒、遥控器、壁挂炉、热水器、太阳能、落地钟、挂钟、电子钟、理发推剪、吹风机、落地扇、吊扇……但也有他干不了的,比如手机、空调。尽管房铁妮一直在坚持学习新技术,但有的技术太复杂,他选择了部分放弃。
“我就是舞摆小玩意儿。”他笑着解释。桌上,还搁着一面放大镜。
卢朝丽是村妇女主任。她的娘家就在本村。
卢朝丽说:“我小时候,老房就修。电扇不转了,俺姥爷说,找铁妮去;电饭锅不做饭了,俺姥爷说,找铁妮去;电磁炉不通电了,俺姥爷说,找铁妮去;饮水机不出水了,俺姥爷说,找铁妮去。他手巧。有的鼓捣鼓捣就好了,有的得添配件。他那瓶瓶罐罐里全是配件。也不要钱。”
我充满敬意地看看房铁妮,再看看卢朝丽。
卢朝丽继续笑着说:“他不光对俺家这样,对谁家都是这样。他还会网购,小配件三块五块,十块八块。一分钱也不给乡亲们要。真是难得啊!”
“这算个啥啊。”房铁妮不好意思地挠着头。
采访的过程中,他几次阻止,说:“差不多了,就说这么多吧。”他把帽子摘下来,挠挠头,又重新戴上。
“他就是神匠。”卢朝丽说。
不拿工资的“村官”
房铁妮原来在家里“舞摆”电器,后来搬到了村委会。
找他的人越来越多,家里地方太小了。村委会腾出一间屋子,专门给他用。
我走进他的修理小屋。南墙的黑板上,粉笔字记录着维修信息:壁挂炉维修、燃气维修等,后面都一一附了电话。这是他的提示板。房铁妮说,岁数大了,不写上怕错了。他的字很漂亮,潇洒有力,“带体儿”。万用表、电烙铁、焊丝等小配件,堆在桌角,摆放得整整齐齐,杂而不乱。桌子右侧,有一大束鲜花,鲜红的花瓣显些枯萎,他还舍不得扔。房铁妮告诉我,这是年前区里志愿者送来的。
看得出,老人家非常开心。
除了给乡亲们修理小电器,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修理小电器,不过是他日常的“冰山一角”。小屋门口,坐着七八个来找他帮忙的老人。他们七嘴八舌抢着告诉我房铁妮平时干过的活儿。
村干部人手少,房铁妮就主动看守大门,打扫卫生。夏天的厕所,秋天的落叶,冬天的落雪,都在他的打扫范畴。收报纸,送信件,件件到位。村里开会,他负责签到。发放养老金,需要手机认证,有的老人家不会,房铁妮就拿着手机,戴好眼镜,一个个帮忙认证。腿脚不便来不了村委会的,他主动找到家里,把事情办妥。甚至殡葬事宜,新生儿填报户口,也都过过房铁妮的手。
人们都叫房铁妮“百事通”“活地图”。
北十里铺地势低。一下大雨,村里坑坑洼洼处极易积水。房铁妮会写毛笔字,他就自己写了警示,贴到各处,提醒人们注意安全。村党支部书记雷红亮说:“一到下雨天,别人往家跑,他就往外跑。每回打街上过,都能看到他披着雨衣,或者打个伞,站在水里,捅捅这儿,捅捅那儿,要不就是提醒人们,哪里水深,不要靠近……”
人们都以为他是个“村官”。
是啊,凭他干的这些活儿,的确像个“村官。”
但,没有工资。
房国强的“怨言”
房国强是房铁妮的儿子。
他家的房子三层楼。很漂亮。院中摆满了盆栽,一张大茶台,就搁在院子南侧。房铁妮住在一层的西头儿,他的窗根底下,也摆满了花草。
房国强娴熟地给人们冲着茶水。
房铁妮躲到五六米远的地方,听着人们七嘴八舌念叨他的故事。
我们都喊他坐到茶桌旁,他不肯,只是远远地坐着。
八十岁的侯书申是退休干部,老党员。他说,铁妮啥都会干,锁出问题了,他修锁;钥匙出问题了,他配钥匙;锅摆不好,他瘸着个腿,站到房顶上,转两圈,电视就清楚了。对他来讲,都是小事儿。且随叫随到。
聂银发的耳朵有些背。我连续问了他两遍,他才听清我问的内容。他说,铁妮管事儿多了,心胸宽,像他这样聪明又热心的人,不好找,跟雷锋一样。
房法子,七十岁。他说,铁妮就是“人民币”,谁都想抓他……
房国强一直在笑。不时地欠起身来给人们添水。等人们的话语停顿下来,他才说起了自己心目中的父亲。房国强说,那年,六队买了晶体管电视机,12英寸的,放街上给乡亲们免费看,好多人围着,看着看着,坏了,就来找老爷子。当时俺们家正在搬家,屋里屋外,门口车上,摆着一堆东西。他撂下活儿就走……
“尽量让乡亲们少遭难。”房铁妮突然插嘴说。
村妇女主任卢朝丽说:“看,一点都不聋!”
围坐在茶桌旁的人们都笑起来。
房国强继续说:“每年头过年,尤其是大年三十,别人家都是贴对联、包饺子、挂灯笼……俺家是修电器。屋里摞打摞,到年根儿底下都修不完。尤其是电视机,都想看个春晚。俺们劝他别干了,他说,人家还等着用哩。实在修不上的,你猜怎么着?他就让把俺家的电视给人家搬去。”
这是我没有料到的。我心里感叹着。
“年年劝。劝得多了,俺们就不劝了。随他干吧。”房国强说,“所以,地里的活儿,我都会,他不会。”房国强笑起来,是自豪,也有抱怨。
“家传,我爹就这脾气。”房铁妮又插嘴。
房国强赶紧点头,说:“对对,家传。我爷爷那会儿就这脾气。”
房国强显然是开心的。即便有过一丝抱怨,恐怕也早就释然了。片刻,他把父亲的荣誉证书抱出来,一一摆列在桌子上。“人活一辈子,不能只管自个儿,也不能只盯着那点儿钱。有时候,越盯着越挣不着。”他深有感触地说。
怎能忘了乡亲们的好
房铁妮的手艺是跟一位叫杨子非的乡亲学的。杨子非在部队干过雷达,后回乡办了电镀厂。从那儿,房铁妮就跟电线、电路、电器结下了情缘。
1970年,房铁妮28岁。那时候他还是县粮食局棉油站的临时工,制油、打包都干过。不久,农村推广“小喇叭入户”工程,县里选拔人才,目光投向房铁妮。凭着对小电器的了解,播音宣传,通信维护,成为他工作的日常。由于踏实肯干,两年后房铁妮被调入县广播局,专门负责播音与维修,一天三播。期间,大量优秀人物的事迹经他传遍栾城的乡间大地。
也是这年,房铁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入党介绍人是村里的老书记赵小眼、村主任卢若玉。如今二人都已故去。
提起二人,房铁妮的眼神变得飘忽起来。
他若有所思。
在问到如何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时,他动情地说起一件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家盖新房的时候,几乎半个村的壮劳力都来给他家帮忙。他没有给人们打招呼,都是自发赶来的。可是,等到吃饭的时候,都走光了。
“条件差,他们不想给我添负担……”他说。
“我怎么能忘了乡亲们的好?”他又喃喃着补充。
别人的好,他始终记得。他付出的,他却看得如此的轻。
1997年,房铁妮退休了。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帮助乡亲们。凡是乡亲们的需求,他听到、看到的,只要力所能及,他都一一揽了过来。
如今,房铁妮岁数大了,右膝盖开始疼痛。但他依旧奔波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五十年来,他就是如此走过,以后的岁月里,他应会走得更坚定。此乡此土此心。
采访结束,在村委会院内粗大的白杨树下,我给他老人家拍照留念。
高耸入云的树干下,他显得非常矮小,但我蓦然觉得,身后的那棵大白杨,不正是他老人家的写照吗?与人荫凉,己撑烈日。面对镜头时,老人家一脸严肃,等我放下手机,他却轻松地笑起来。
作者 李冬泉

李冬泉,原名李东权,河北无极人。河北省作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作品散见于《文艺报》《人民文学》《长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