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双争光荣榜

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致敬劳动模范|张孟臣:四十余年育成31个高产优质大豆品种

2025-05-16 15:34:17 作者: 来源: 河北新闻网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张孟臣:

  四十余年育成31个高产优质大豆品种

  5月9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张孟臣在培育室内察看大豆生长状态。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5月9日,记者刚走进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大豆分子学实验室,就被桌上十几个装满大豆的玻璃器皿吸引了。里面的大豆大小不一、颜色各异,每个玻璃器皿上都贴着品种的名字标签。

  “冀豆17高油高产,冀鲜豆2号适合鲜食,五星4号生吃也没有豆腥味儿……”说起这些大豆品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张孟臣如数家珍。

  从事大豆遗传育种工作四十余年,张孟臣先后育成31个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全国推广面积1亿多亩,为中国大豆产业筑起一道坚实的“科技长城”。前不久,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张孟臣从事大豆育种始于1984年,那时他刚入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两年。当时院里只有两个大豆品种,全省大豆生产平均亩产七八十公斤,而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也不足一百公斤。

  “一定要培育出高产、多抗、广适的大豆新品种。”明确育种方向后,张孟臣和团队每年选育上千个杂交组合,研究它们的产量、结荚习性、抗性、蛋白质含量等,下一年再优中选优。

  周而复始,育种过程辛苦又漫长。大豆从杂交到性状稳定遗传,再经过产量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最终迎来国家审定拥有名字,一般需要十几年。通过每年冬季到海南三亚南繁基地进行加代繁育,可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

  别人过春节往家奔,张孟臣却往海南赶。冬去春回,1992年,他育成国内第一个亩产突破300公斤的早熟品种冀豆7,突破了当时我国大豆品种的适应范围,推动夏大豆产区北移扩大。

  大豆是国内外最大的植物蛋白来源。20世纪90年代国内需求加大,进入21世纪大豆85%需要依靠进口。

  在高产的基础上,选育适应范围更广、高蛋白的大豆品种,成了张孟臣的新目标。

  选择合适的母本和父本只是第一步,杂交组配是关键环节。

  大豆属于闭花授粉作物,在花瓣没有自然打开前,科研人员要抓紧时间人工去除母本雄蕊,再将父本与之进行人工杂交授粉。

  “眼神一定要准,手千万要稳。”每年七八月份,张孟臣带领团队冒着酷暑,用镊子小心翼翼去雄授粉,在地里一蹲就是大半天,中暑是常事。

  大豆“脾气”古怪,高蛋白和高产就像一对“负相关魔咒”,常常此消彼长。

  从解决大豆品种抗逆性差、适应性窄入手,张孟臣带领团队对种子进行重重考验。

  越怕旱越少浇水,越怕病越种到病圃里,适应性越窄越选择多地域种植……反正种子怕什么,他们就拿什么去考验。

  创新蛋白质与产量协同提高育种技术,2002年,张孟臣育成国内外水溶性蛋白最高、我国第一个跨区域审定高蛋白品种冀豆12,亩产突破300公斤,蛋白质含量达46.48%。后来全国育种单位利用它育成27个审定推广品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优异创新种质。

  随后,张孟臣育成高油新品种冀豆17,油分含量超过美国进口大豆2至3个百分点。该品种适应11个省市春、夏大豆产区,亩产多次超过350公斤,成为扭转大豆依赖进口困局的优势品种。

  提高老百姓的蛋白质营养水平,让大豆及其制品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一直是张孟臣的努力目标。但是,大豆有豆腥味儿,令很多人望而却步。

  “脱腥”,是大豆加工企业必须进行的工序,可加工过程破坏大豆营养成分。耗时15年,张孟臣团队创新育种技术,育成国内外首个脂氧酶全缺失高蛋白无腥豆——五星4号。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的基因决定其产量和品质,谁能破解基因密码,谁就能占领育种制高点。

  大豆杂交授粉母本的成活率不足50%,以前送到实验室的种子都要研磨粉碎才能检测,在低世代很难保留种子进入下一代选择。张孟臣创新了蛋白脂肪籽粒无破损快速检测方法、大豆水溶性蛋白快速检测分析技术与脂氧酶微量快速检测技术,解决了大批量种质资源快速检测与育种材料继代选择问题。

  面对种质资源的“卡脖子”问题,张孟臣又创建了大豆核不育基因动态种质基因库及其轮回选择技术,在全国27个省市科研单位协作下,汇聚3000份优异品种材料开展基因聚合育种,解决了大豆育种重复杂交困难与遗传基础狭窄这一世界性难题。目前,全国通过这一技术育成20个推广品种。

  如今,张孟臣用半生之力打造了一个“大豆王国”。因贡献突出,他获得成果奖励19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等。(河北日报记者 马朝丽)

关键词:劳动模范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