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十八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发布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上,“沧州好人”代表们一出场,C位、掌声、高光时刻,最高礼遇统统给到。
沧州为啥这么“宠”好人?因为在运河波涛中奔涌着的,在盐碱滩涂上生长着的,就是崇德尚义的文化基因。从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到运河码头的仁义商贾,从舍生取义的武林豪杰,到当代涌现的“沧州好人”,这股精神血脉在狮城大地上绵延了千年。
在沧州,好人不是个体,而是群像:白方礼老人蹬三轮车捐资助学,20年行程绕地球18圈;“爱心妈妈”王红心三十载帮扶失足少年,用柔情融化孩子们内心的坚冰;“雷锋奶奶”谢清洁数十年如一日,传承雷锋薪火;“中国好人”崔建松,带领义工协会为孤寡老人送去45万个“爱心饺子”……
据统计,沧州有64000多名“草根模范”,1800多名“沧州好人”,300多名“时代新人·河北好人”,还有20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多帮一个孩子”“多做一件好事”“多包一次饺子”,就是这样朴素的想法,让我们的好人把好事做了一年又一年。
曾经,“扶不扶”的话题让我们对“好人有好报”产生了质疑,甚至收起了自己内心的那份良善。
这些年,沧州积极推动“好人之城”建设,传扬好人故事,放大好人效应,还专门成立了“好人后援会”,让好人做好事没有后顾之忧,让“好人精神”成为城市的底色。久而久之,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这些传统美德不就可以重新回归我们的生活了吗?
现在啊,各地文旅都铆足劲儿提升自己的“吸引力”。我觉得,沧州基于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建设“好人之城”,实际上也是在塑造一种独特的城市品牌。这个品牌,既能让本地居民感到自豪,还能吸引外地人前来旅游、投资。毕竟,谁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城市呢?
最后,我想说,打造“好人之城”不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咱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环境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在为“好人之城”的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