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文明时评

尚俭戒奢朴素节俭 勤俭节约的传家宝不能丢

2020-09-04 15:16:34 作者:冀小兰 来源: 河北日报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尚俭戒奢,朴素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曾经遭遇了数次困难时期,都是通过精打细算,想方设法过“紧日子”,顺利渡过难关,并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优良传统。

  延安时期,陈云曾提出“吃饭要照镜子”,即把饭菜吃完后,用馒头擦净油迹,直到干净的盘底可以照见自己的脸。当时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人员公约》明确规定,政府公职人员要做到不贪污、不受贿、不腐化,防止各种腐败和浪费现象。

  在省档案馆的馆藏中,有一份1944年太行军区司令部发布的《关于在改善生活中注意节约防止浪费的联合通知》。通知中列举了当时存在的浪费现象,如“对收下的菜不注意保存,任其烂去;做饭时不计划人数剩了饭用来喂猪”等,指出“这种现象是和我们克服困难建立革命家务的基本原则有所违犯的……反映了享乐意识,要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与及时的纠正。”

  在另一份省档案馆珍贵档案中看到,1948年1月,冀东区行政公署、冀东军区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指出“各级政府、各部队、各机关各级干部在年节时,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禁止大吃大喝,请客送礼等等不良现象,并说服与动员群众厉行节约,不铺张不浪费,不举行消耗财力的娱乐。”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革命取得胜利,人们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各级党组织也没有降低对艰苦朴素作风的要求。省档案馆珍藏着这样一份档案,冀中七地委《关于入城后干部战士防止腐化享乐思想、浪费现象的通知》,其中写道:“由于我们的积极生产,干部战士的确比以往宽裕,但我们要适当的运用,可以用来组织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或存放在机关合作社中,或帮助贫穷同志家属过日子,不要把生产出来的钱再浪费了。”这也对党员干部提出警示和纪律要求。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勤俭节约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丢掉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

关键词:勤俭节约责任编辑:段涛

延伸阅读